《泛南湖至石帆诗赏析》
诗的首二句,交代启程游览的经过:刚刚从陆路停下车,连忙就划起桨开始游湖。从驱车,暗示诗人是长途跋涉而来;车一停就划船,又显示出诗人游兴甚浓,好山好水吸引着他,使他迫不及待。起句简炼清峭,于叙述中见情致。
中间四句写湖上风光,是全诗的主体。“涟漪繁波漾”,写湖水浩渺,清波荡漾;“参差层峰峙”,写湖上峰峦迭翠,错落有致;“萧疏野趣生”,写两岸烟村竹树时聚时散,朦胧疏淡;“逶迤白云起”,写远处白云出岫,徐徐升起,连绵缭绕。这四句,每句描写一个方面,又互相映衬、烘托。波光粼粼的湖水,重重叠叠的峰峦,疏疏落落的树木、村舍,冉冉出谷的白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远近高低,组合成一幅萧疏清旷、野趣横生的山水画,令人有溪山无尽之思。这里是采取“大写意”的笔法,诗人抓住大自然赋予自己的独特的美的感受,选用“涟漪”、“参差”、“萧疏”、“逶迤”等富有动感等形容词,略加点染,用以显示客观景物内在的情韵。读这样的诗,使人如观米家山水画,从近处局部看,只有几个墨点,似乎用笔甚草草,但从远处整体看,则景物粲然,满纸云烟。
诗的后四句即写游览中的体验和感受,诗人徜徉于此佳山丽水之中,触景生情。“登陟苦跋涉”,此句与开头“轨息陆涂初,鼓枻川路始”呼应,极言游途的辛苦。“䁹盻乐心耳”,此句与上四句写景呼应,极言游览的快乐。这两句富有理趣,诗人以亲身感受启示人们:经过“跋涉”苦,方得“䁹盻”乐;乐从苦来。这一哲理使诗的思想内容得到升华。诗以“即玩玩有竭,在兴兴无已”煞尾,表达了诗人留连忘返的心情,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令人寻思而萦回不已。
该诗写得很洗炼。短短五十个字,概括了丰富的内容。诗中不论是叙述、描景还是议论,都含蕴着诗人独特感受到的情趣和韵味,故耐人品赏,发人深思。诗的章法,起承转合井然有序,造句清秀俊逸,也增添了艺术光彩,使全诗显得玲珑剔透,清新可爱。
-
【3637】好诗不厌百回读(袁行霈著,北京出版社,16 5万字,2017年7月第1版,38元)△离开形象就没有文艺;离开对于形象的感受,也就没有文
-
印度电影《流浪者》中有一首著名插曲《拉兹之歌》,流浪汉拉兹穿街走巷,举目无亲,哀伤地唱道:“到处流浪,到处流浪。我和任何人都没来往,我看这世界像沙漠。……”那种凄凉,那种幽咽,博得人们洒下一掬同情泪。而当读者读到《诗经·唐风》中的《杕杜
-
七星山玄元楼栖霞之洞悬崖插天千尺余,下有灵穴呀空虚(2)。势如瑶宫耸渠渠(3),菌萏浮动金芙蕖(4)。想当未判混沌初(5),元气旁魄不得舒(6)
-
正如德高人逝世很安然, 对灵魂轻轻地说一声走, 悲恸的朋友们聚在旁边, 有的说断气了,有的说没有。 让我们化了,一声也不作, 泪浪也不翻,叹风也不兴; 那是亵渎我们的欢乐—— 要是对俗人讲我们的爱情。
-
《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什么意思,出
《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明·王守仁《传
-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人物形象·儿童
-
【3351】用心教养:孙云晓与中外心理学名家的对话(孙云晓等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8万字,2014年10月第1版,39 9元)△分三部分:一、新观
-
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
-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第一百七十七卷
-
[宋]黄庭坚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隄草认青袍。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世上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