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日本赏析》
这是赠给日本僧人的送别诗。诗之起笔突兀,本是送别,前两句却不写送归,偏从来路写起。“若梦行”表现长时间乘舟航海的疲惫、恍惚的状态,以衬归国途中的艰辛,并启中间两联。颔联写海上航行时的迷茫景象,暗示归途邈远。“浮天”状海路之远,海面之阔,寓含着对僧人长途颠簸的关怀和体贴。“法舟”扣紧僧人身分,又含有人海泛舟、随缘而往之意蕴,储蓄空灵,意蕴丰富。颈联写僧人在海路中依然不忘法事修行,在月下坐禅,在舟上诵经。“水月”喻禅理,“鱼龙听”切海行,又委婉表现僧人独自诵经而谨守佛律的品性,想象丰富。尾联用“一灯”描状僧人归途中之寂寞,只有孤灯相伴,这是实处。但实中有虚,“一灯”又喻禅理、佛理。虚实相映成趣。此诗后半首不明写送归,而写海上景物,这就拓宽诗境,不受内容拘泥,使较窄的题目,能有丰富的内容,成为好的诗篇。
此诗在立意上有两点需注意:一是所送者为僧人,诗中用了一些佛教术语,如“随缘”、“法舟”、“禅”、“梵”、“一灯”等,切合人物身分。二是僧人来自日本,又欲归日本,必经大海,故极言海路航行之苦。中间两联前人多谓其写来途,实嫌拘滞。其实是往返兼写,而以返途为主,这样才能与“归日本”的诗题相合。此诗因送人过海,因而从对禅机的抒发,把这惜别之情委婉地表达了出来。海趣禅机,深情厚谊,融为一体,为一首送别的好诗。
全诗前半部分写日本僧人来华,后半部分写日本僧人回国,诗中多用了“随缘”、“法舟”、“禅寂”、“水月”、“梵声”等佛家术语,充满宗教色彩,带有浓厚的禅理风格,并紧扣送僧的主题,寄寓颂扬的情意。全诗遣词造句融洽、自然,足见诗人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艺术功底。
-
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岂独花堪惜,方知老暗催。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讵知红芳侧,春尽思悠哉。
-
崔修建·喀布尔的歌声崔修建在成为一名国际志愿者前,她毕业于美国的名校,是一家跨国公司的高级职员,有很体面的工作和优厚的薪酬,是熟悉
-
《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邹阳 臣闻: 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 (1) ,白虹贯日 (2) ,太子畏之 (3) 。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 (4) ,太白食昴 (5) ,昭王疑之。夫精诚变天地
-
姤第四十四 【题解】 姤卦为异卦相叠(巽下乾上)。上卦为乾,乾为天;下卦为巽,巽为风。天下有风,吹拂万物;阴阳交遇,万物盛
-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作品赏析【鹤注】当是大历元年夔州作。【顾注】诗言江上倚楼,此夔州西阁所作也。江上日多雨①,萧萧
-
偶见深山曲路见桃花,马上匆匆日欲斜。可奈玉鞭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说明】马前桃花,原为游子所流连,只是玉鞭遥挥,欲留难住
-
熔铅煮白石,作玉真自欺。琢削为酒杯,规摹定州瓷。荷心虽浅狭,镜面良渺弥。持此寿佳客,到手不容辞。曹侯天下平,定国岂其师。一饮至数石,温克颇似之。风流越王孙,诗酒屡出奇。喜我有此客,玉杯不徒施。请君诘欧
-
【原题】:陵祀归得赐暖耳诗和方石韵四首(时和者颇众,类为骑字所苦)
-
修竹篇 陈子昂 龙种生南岳, 孤翠郁亭亭。 峰岭上崇崒, 烟雨下微冥。 夜间鼯鼠叫, 昼聒泉壑声。 春风正淡荡, 白露已清泠。 哀响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