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见杜鹃花赏析》
此诗是感物而起兴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此时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不能回到故乡去。青年时代,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不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觉得没有面目见蜀中父老。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点明时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诗句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
【名句】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语出宋代苏轼《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诗之一。终日闷头写作,笔头磨掉了,笔杆堆积起来有如山高,这也不值得称道;只有多多读书,才能悟得个中的窍门。两句诗说明多读才能善写
-
【名句】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注释与译文]笳,胡笳,古代军中号角。倚剑白云天,化用宋玉《大言赋》“长剑耿耿倚天外”句,意为长剑靠着蓝天,这里用以歌颂守边战士的高大形象。诗句描写了边疆的悲凉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绿字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绿字的诗句,带有绿字的古诗词,含绿字的古诗。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愤怒的葡萄》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美]斯坦培克 类型:小说 背景搜索 本书成书于1939年,由于小说触及社会敏感问题,因此一出版就引起美国统治集团的恐慌,许多州将之列为禁书。俄克拉荷马州州政府甚
-
《海棠·海棠二首(其二)》咏海棠诗鉴赏 吴融雪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怎样学会文言文和古诗词,内容包括怎样学好文言文和诗词,怎么学好文言文和古诗,怎么样才能学好古文和古诗词啊,烦恼中。文言文我中学学得很好,高中就能用文言文写作文了。再平淡的故事,用文言文写出来,作文就是高分! 你对翻译头痛是吧?我给你点建议。 1.你要
-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出处】唐岑参《 逢入京使 》。 【意思】 向东遥望着亲爱的故乡,前路呵,那么遥远、漫长!销魂伤神,两袖都濡湿啦,眼泪仍然不住地簌簌流淌。 【全诗】 《逢入京使
-
作者: 赵德福 【本书体例】
-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 ① 。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为人主而大信其子,则奸臣得乘于子以
-
葛覃 作者: 刘建卫 【本书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