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作赏析》
这首诗题为“梦中作”,诗人凭借梦中稍纵即逝的霎时间的清灵的感觉,结合平时的心志,自然倾吐而出,如奔泉之出山,清风之振叶。故诗境特奇,非寻常笔墨所能企及。
前半“天际乌云”两句,表面上写雨后新晴景象,实质是针对时事而发,语意双关,自然合拍,寄意深长。楼头的红日,虽然已经照亮山峰,光明满眼;但天边乌云仍重,依然含有雨意,阴晦风雨,仍然可以随时到来。作者身当北宋中期,北方的契丹(此时已称辽国),西边的夏国,虽然在宋真宗、宋仁宗两朝,先后与辽、夏达成和议,并由宋朝岁给两国大量金银和丝缯,暂得相安,但危机仍存,隐忧犹在。赂敌求和,等于饮鸩止渴,不仅削弱了宋朝的实力,更糟的是壮大了对方,形成不战自困的局势。这西边、北边两个强敌,对宋朝随时都有严重的威胁。正如天际乌云一样,一旦翻滚起来,可能乌天黑日、风雨交加,暂时的晴朗,固然也是可喜的迹象,但晴意未稳,并不足恃。过于乐观,势必铸成大错。
后半“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两句,是作者表明自己心志的活语。在诗里,这两句所表现的是跳跃的感情,作者是文士,是著名的书法家,对于时局,虽则具有敏感和远见,但是他感叹并未能补救时艰,空有拯时济世之心而无力实现,因而不无遁世高隐之情。作者想到嵩阳那里,因为那是高人逸士所居。古代的高士许由,传说曾隐居过嵩山、颍水之间;唐代的隐逸之士,更多栖身于嵩山、少室山;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集中,就有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送于十八落第还嵩山、送杨山人归嵩山等多篇,表明向往嵩山、少室山之意,尤其是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那一篇,更能表达李白的心境。元丹丘是位高士,李白曾称他为“丹丘生”。这篇诗的序文说:“元公近游嵩山,故交深情,出处无间,宕信频及,许为主人,欣然适会本意。当冀长往不返,欲便举家就之。”诗中说:“故人契嵩颖,高义炳丹雘,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自矜林端好,不羡世朝乐。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嵩山逸人,即指嵩阳居士。蔡襄诗中的后两句,正是运用了李白的诗意。元丹丘是以青眼看待李白的,所以“岩信频及,许为主人”。作者想到宋代当时,像元丹丘那样的高人绝少,而取媚邀宠的人,则到处存在,所以又有欲往无由之叹。诗句说:“篙阳居士今何在?”深致惋惜之情。诗人认为,倘若嵩阳居士仍然存在,他们必然以青眼看人,虽然相隔万里,也是令作者向往的。
全诗从感念时艰出发,借景抒怀,表达了作者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的矛盾心情。诗人作为一个文人、一个书生,此诗情调是十分切合身份的。诗的语言明丽新警,婉而多风。陈衍认为这首诗有“神助”,是指诗的境界高远,是梦中偶有会心之作。
-
【名句】工贵其久,业贵其专 语出宋代陈亮《耘斋铭》。做事贵在持之以恒,对事业贵在用心专一。说明做什么事情都要心恒志专。
-
乍起衣犹冷,微吟帽半欹。霜凝南屋瓦,鸡唱后园枝。洛水碧云晓,吴宫黄叶时。两传千里意,书札不如诗。
-
《怜君头早白,其志竟不衰.》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怜君头早白,其志竟不衰。》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唐·白居易 《寄唐生》,立志于先类名言句子
-
邓尉山为太湖东岸的一个半岛,位于苏州城西南30公里的吴县光福镇,故又名光福山。西汉末年,辅佐刘秀光复汉室被封为大司徒(一说为太尉)的邓禹晚年隐居此山中,故为邓尉山。 邓禹与司徒庙 山坞正中所建司徒庙,
-
踏歌图 南宋·马远作 绢本水墨 纵一九二.五厘米 横一一一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踏歌图》的构图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中间以云气相隔。上部危峰挺立、楼阁掩映,城廓隐约可见,分明是帝王城畿景色。下部为近景,
-
题解 载于《国语·越语上》。标题为后代选文者所加。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国土相邻,向为敌战之国。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报父仇,大败越国,越王勾践率败残人马退守会稽山上。本篇便记叙了勾践忍辱求和,卧
-
梅花百树障去路,垂柳千条暗回津.鸟飞直为惊风叶,鱼没都由怯岸人
“梅花百树障去路,垂柳千条暗回津。鸟飞直为惊风叶,鱼没都由怯岸人”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梅花百树障去路,垂柳千条暗回津。鸟飞直为惊风叶,鱼没都由怯岸人”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季节时辰·春夏
-
世路今太行,回车竟何托。万族皆凋枯,遂无少可乐。旷野多白骨,幽魂共销铄。荣贵当及时,春华宜照灼。人非昆山玉,安得长璀错。身没期不朽,荣名在麟阁。
-
小纸条天气冷了,晚上不再出去。守在家里。收衣物,做晚餐,收拾厨房。陪孩子做作业、弹琴,晚上弹的是《蓝色多瑙河》。似乎,也没怎么闲着
-
先君昔未仕,杜门皇祐初。道德无贫贱,风采照乡闾。何尝疏小人,小人自阔疏。出门无所诣,老史在郊墟。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高树红消梨,小池白芙蓿常呼赤脚婢,雨中撷园蔬。矫矫任夫子,罢官还旧庐。是时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