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赏析》
此词写景以抒情,情因景生,描绘了思妇盼望远行丈夫归来的情思。全词紧紧围绕一个“溪”字构图设色,表情达意,写得清新自然,不落俗套,饶有情韵,耐人寻味。
首句“溪山掩映斜阳里”写斜阳映照下的溪山,侧重点于“溪”字。次句“楼台影动鸳鸯起”,补足上文,进一步写溪中景色。夕阳斜照之下,溪中不仅有青山的倒影,而且还有楼台的倒影,还有对对鸳鸯溪中嬉水。上句专写静景,下句则动中有静。“楼台影动”,表明溪水微风吹拂之下,荡起层层绿波,楼台的影子也仿佛晃动一般。再添上“鸳鸯起”一笔,整个画面就充满了盎然生趣。
三、四两句写两岸景色,这条溪水的两岸,只住着两三户人家,人烟并不稠密,环境自然是幽静的。至此,上面所说的楼台原是这几户临水人家的住宅,全词意脉连贯,针线绵密。这句为实写,下一句便是虚写,如此虚实相生。深院高墙,关不住满园春色,一枝红杏花,带着娇艳的姿态,硬是从高高的围墙上探出头来。此句的妙处于一个“出”字,词以“出”字形容红杏花,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意味隽永。
词的下片,转入抒情,但仍未脱“溪”字。溪水旁边,有一道长堤,堤上长着一行杨柳,暮春时节,嫩绿的柳丝笼罩着长堤,轻拂着溪水,而魏夫人作为临水人家的妇女,是经常从这里走过的。“早晚”一词,并非指时间的早和晚。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云:“早晚,犹云随时也;日日也。”其义犹如舒亶鹊桥仙词“两堤芳草一江云,早晚是西楼望处”。
古代,水边柳外,往往是送别的场所。据宋史·曾布传,曾布于神宗元丰中,连知秦州、陈州、蔡州和庆州。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也说:“曾子宣丞相,元丰间帅庆州,未至,召还,主陕府,复还庆州,往来潼关。夫人魏氏作诗戏丞相云:”使君自为君恩厚,不是区区爱华山。‘“这期间,曾布告别家人,游宦外,可能连续三年。此处,当指魏夫人填词述怀。结尾二句说明她溪边已徜徉了三年,年年都见过一次柳絮纷飞。从柳絮纷飞想到当年折柳赠别,这是很自然的。”三见柳绵飞“是实语,而着一”犹“字,便化实为虚了,这样,哀怨之情,离别之恨,便隐然流于言外。
此词声律上极具特色,八句中两句一叶韵,如“里”与“起”、“家”、与“花”、“路”与去、“飞”与“归”,均押韵工整;且两句与两句之间又平仄交错,如上片四句“里”与“起”是仄声韵,“家”与“花”是平声韵;下片“路”与“去”是仄声韵,“飞”与“归”是平声韵,读来十分谐婉,再加上语言晓畅,词句清丽,较好地抒写了贵族妇女温柔敦厚而又婉曲缠绵的感情。
-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本篇写的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
-
我对秋的爱细致绵长(散文诗组章) 秋叶在枝头上站久了,便生起了飞翔的心思,不惜褪去绿装,不惜任风雨的利爪,在叶面刻下一道道重重的伤
-
我在陕西泾阳县出生、成长、读书,后来从学校返乡做农民。十几岁时,去两百多里路外的煤矿拉煤,在火车站装车卸车扛两百多斤的盐包子,打土
-
浣溪沙烛下海棠 【宋】范成大 倾坐东风百媚生。 万红无语笑逢迎,照妆醒睡蜡切轻。 采蛇横斜春不夜, 维霞浓淡月做外,梦中重到锦官城。
-
【原题】:赵子礼劝农回有诗和者盈轴然皆颂德诗非劝农也拟和二篇
-
这首诗,同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颇有相似之处:都是篇幅短小的七言绝句,作者都是迁谪失意的人,写的同样是以山作为描写的背景。然而,它们所反映的诗人的心情却不同,表现手法及其意境、风格也是迥然各别的。 作为身系安危的重臣
-
今秦人下兵 [7] ,魏不敢东面 [8] ;衡秦之势成 [9] ,楚国之形危;齐弃南阳,断右壤 [10] ,定济北,计犹且为之也 [11] 。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
-
行香子 【宋】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 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
-
罗唝曲二首 作者: 刘采春
-
【原题】:顷在金陵郡斋与黄观复夜坐漏箭下一二十刻率未寝对语既尽明烛渐昏相与坐睡而后已归同郡居乃经时不见追忆当时曾有四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