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子瞻和陶诗赏析》
诗题“跋”字表示诗人对苏轼的尊敬。首二句“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分量极重,也切合事实。“时宰”章悖贬东坡于惠州,自以为东坡在那里既无自由,又不服水土,必死无疑。孰料东坡泰然处之。诗人平淡中概括了苏轼先贬惠州,再贬儋州,已至天涯海角之绝地的经历。“时宰欲杀之”五字,有回拦横截之力,写出诗人对执政者妒能嫉贤、残酷打击的无比愤慨。尤其用一“欲”字点出其用心之狠,而为苏轼抱无尽之同情。状况如此沦落,诗人再用“饱吃饭”与“细和诗”两个生活细节,生动而具体地再现了苏轼超迈洒脱的精神境界。前两句用力之重,恰恰成为后二句的铺垫,造出跌宕悬殊的强烈效果。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急转,在“时宰欲杀之”的情况下既不乞怜,也不忧伤,而是“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这是对“时宰”迫害的极大蔑视,也是胸襟开朗、人品卓绝的具体表现。苏轼之所以如此喜爱陶诗,自然不仅由于艺术上的向往,更主要的还在于心灵上的契合。第四句入题。一般的诗人至此,就容易针对和陶的内容褒赞开来,而诗人点到即收,忽然跳出,借陶渊明人品赞苏轼,大开大合。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说得非常郑重恳切。从开始的“子瞻”到“东坡”,“渊明”到“彭泽”,从称呼上加以变化。陶渊明见机而作,彭泽令只做一百多天就去官归隐,前人多视他为处士。而苏轼却一生都在宦海浮沉。拿陶渊明喻苏轼,从形迹看,两人截然不司,而他们不以贫富得失萦怀,任真率性而行,则是共同的。所以“出处虽不同”又一反,着一“虽”字以为转折,“风味乃相似”以“乃”字一合作结。“风味”二字含蓄不尽,由读者自去领会。
苏轼针对陶渊明写的和诗有一百零九首,风格内容多种多样。诗人却紧紧抓住“风味乃相似”这个特点,专写苏轼胸怀。言为心声,其人如此,与陶渊明相似。这是诗人以简驭繁,遗貌取神,探骊得珠之处。而八句之中上下联系数百年,至少有四次转折,这是诗人古体诗短篇的刻意求精之作。诗人崇尚“平淡而山高水深”的风格,这首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
【3899】鉴若长河:中国古代铜镜的微观世界(霍宏伟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7 3万字,图297幅,2017年10月第1版,79元)△这本书挑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出处】唐杜甫《 登岳阳楼 》。 【意思】戚朋友没有一封书信,年 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泊。字:指书信。 【鉴赏1】亲朋之间,连书信也完全断绝,不通消息。迟暮之年,却疾
-
古刀寒锋青槭槭,少年交结平陵客。求之时代不可知,千痕万穴如星离。重叠泥沙更剥落,纵横鳞甲相参差。古物有灵知所适,貂裘拂之横广席。阴森白日掩云虹,错落池光动金碧。知君宝此夸绝代,求之不得心常爱。厌见今时
-
半熟黄粱日未斜,玉堂阴合手栽花。却寻三十年前味,未饭钟时已饭茶。梦觉还惊屟响廊,故人来炷影前香。鬓发白尽成何事,一帖空存老遂良。(法贴中有褚遂良书云,即日,遂良须发尽白。)尺一东来唤我归,衰年已迫故山
-
皇甫冉花枝出建章, 凤管发昭阳。借问承恩者, 双蛾几许长?题名为“婕妤怨”,这是唐
-
山头松柏林。山下泉声伤客心。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黄龙戍上游侠儿。愁逢汉使不相识。
-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出处】唐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翻译】料想敌军听到后都会胆战心惊,不敢交锋,将在车师的西门等候献俘报捷。 【全诗】 《走马
-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出处】 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译注】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
这世界上永远有男女相互追求的事情发生。“近水楼台先得月”,就是求爱过程中百试不爽的一个秘诀。不过,有多少人知道该怎么去把握这个原则? 一般来说,人们会觉得,男女之间如果地理位置相处得越接近,那么追求成
-
《清明》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黄庭坚借助清明这个节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哀思。诗中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黄庭坚的悲伤和对生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