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对酒赠少章赏析》
这首诗写除夕之夜,主客潦倒略同,同病相怜,于是一人吟诗,一人踏歌起舞,以互慰寂寞、穷愁,表现了两人相濡以沫的深厚友谊,写得情真意切,凄婉动人。
诗一开头,便直言不讳地和盘端出诗人的牢骚和不平:“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明亮的油灯前,客人们正在兴高采烈地喝酒猜拳。这些客人们大都已得到了一官半职,生活有了着落,所以他们是那样无忧无虑。而诗人这一年又过去了,依然像无根的浮萍,随风飘荡,无所依托。除夕之夜,本应合家团聚,可妻子儿女却在远方,难以相见;一年终了,诗人托身何处仍无结果,心中感到抑郁不平。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这一年,诗人已三十四岁。古人说:“三十而立。”而诗人的半辈子却在忧患中度过,虽有才华,却无处施展;虽有抱负,却无法实现,只好在梦中寻求理想,寻求安慰。可梦境和现实截然相反。“有”,是指梦境,“无”,是指现实。梦中,抱负有地方施展,理想有可能实现,还有欢笑、有团圆、有衣食、有房舍……应有尽有;而现实中却一无所有。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严酷无情的现实粉碎了诗人美好的梦幻。眼见光阴流逝,愁白了头。这里说“发短愁催白”,他的头上不一定真有白发;说“颜衰酒借红”,他的颜面也不一定真的如此衰老。诗人这年才刚刚三十出头,在作于同年的次韵答邢居实中,诗人也说:“今代贵人须白发,挂冠高处未宜弹。”王直方以为“元祐(指1086-1094)中多用老成”,所以苏轼、陈师道、秦观皆有“白发”句(王直方诗话)。诗人此写愁催白发,酒助红颜,无非是表示愁之深、心之苦罢了。杜甫、白居易、苏轼、郑谷等人都曾写过类似的诗句,但诗人此联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对仗更工整,且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窘况,带上了他个人特有的主观色彩。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愁不能胜,苦不堪言,满腹牢骚,无人诉说。座中只有当时也是“布衣”的秦少章与诗人遭遇处境略同,可以作为他的知音了。所以在发泄了一肚子的不平之气后,诗人和秦少章一起唱和,两个“潦倒略相同”的人,用歌声来排遣满腹愁绪。这一晚是除夕之夜,他们只希望来年再努力了。全诗针对题目收住,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中透露出一丝亮光,却正衬出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
诗中体现了诗人不幸的遭遇和愁苦的心境,也体现了诗人那种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诗人并非仅仅哀叹时光的流逝,他做梦也希望能一展平生抱负,他为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乐,而愤愤不平。此诗正是他的一曲高唱,情词奔骤、意气挥霍。
-
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后,组建革命政权成为首要。但由于孙中山远在美国,黄兴客居香港,革命党人一时呈群龙无首状态,只得推黎元洪就任湖北军政府都督。1911年10月11日晚,由革命党人蔡济民等组成的谋略处召开
-
草烟低重水花明,从道风光似帝京。其奈山猿江上叫,故乡无此断肠声。
-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 ① 。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 风悲日曛 ②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③ 。亭长告余 曰 ④ :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伤心哉! 秦
-
石屏自倚浮云外,石路久无人迹行。我来携酒醉其下,卧看千峰秋月明。
-
【4630】每一寸时光都有欢喜:林清玄散文精选(林清玄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3 4万字,2019年1月第2版,38元)△6章:①白雪少年;②比景泰
-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出处】唐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翻译】料想敌军听到后都会胆战心惊,不敢交锋,将在车师的西门等候献俘报捷。 【全诗】 《走马
-
夫风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存乎设学校。|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夫风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存乎设学校。》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这首诗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写爱情的欢悦和失恋的痛苦,运用铺彩摛文的手法来刻画女主人公丰富的感情活动。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追忆初识的光景;然后是回忆热恋时的情景;最后是抒写被弃的景况。 在描写热恋情景时,诗中一连用了十一对问答
-
帐小青毡暖,杯香绿蚁新。醉怜今夜月,欢忆去年人。暗落灯花烬,闲生草座尘。殷勤报弦管,明日有嘉宾。
-
《桃花·桃花》咏桃花诗鉴赏 储氏夭桃灼灼倚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