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氏《桃花》咏桃花诗赏析
桃花·桃花咏桃花诗鉴赏
储氏
夭桃灼灼倚窗前,春色缤纷带紫烟。昨日雨声来枕上,惜花人听不成眠。
储氏,明代女诗人,生平不详。这首咏桃花写她于雨中赏桃花见其零落之势忧不成眠的情景。前两句写桃花盛开之景。灼灼即写桃花色泽艳美,倚窗前写其姿态似有情而倚。而“春色缤纷带紫烟”一句写桃花为春增色添彩,缤纷夺目。总之是一派春光明媚景象。第三句是转折处。“昨日两声来枕上”有两点含意,一是表明上述之美景已是昨日雨之前之景,而不是现时之景,二是表明现时乃是雨后之今夜。诗人遥念春光明媚桃花盛开之景。第四句“惜花人听不成眠。”点明题旨。原来诗人即惜花人忧虑雨中桃花必定零落。痛惜不已而又无可奈何,一片惆怅若失之情竞使她不成眠。可见诗人对桃花眷恋之深,也许由桃花虽艳,难经雨打而发生对自己身世的联想,也许由此念及美好事物易逝难久而感慨万分。总之,诗人这结末一句自称惜花人不成眠,不成眠是由昨日雨声而引起,昨日雨声又同桃花命运息息相关。这逐层递进关系,明确显示了诗人心绪以及桃花形象——雨中桃花。这一形象须由读者想象补充,不是由诗人直接描绘,这就叫言外之意,含蓄之致。将桃花与佳人相比拟并不稀奇。储氏以女性之口,叙雨中桃花命运引起感慨就别具风韵了。曹雪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桃花行可以说是将桃花易逝,佳人惜春的主题描绘得淋漓尽致。且听其词:桃花帘外东风吹,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天机烧破鸳鸯舒,春酣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盘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惟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泪痕。
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储氏自称“惜花人听不成眠”。曹氏笔下林黛玉可称是储氏知音。曹氏的桃花行也堪称咏桃的绝唱。-
关于这个集子编辑上的事情,编者王士菁同志已经在编后记里说明白了,我在这里,先是想代作者许广平先生说明一两句, 因为作者自己不写序,却是叫我写一点的。 第一,作者曾经说,从鲁迅先生逝世后,她所写关于鲁迅
-
【注释】:鲜卑胡,汉儿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纑。使汝温饱相歌呼,胡为虐彼无宁居?汉土著鲜卑汝客作一匹绢一斛粟(叶)。为汝擎,贼使汝乐,胡为疾彼同剽掠?高丞相,三军主。能胡言,能汉语。胡为爪牙汉肝腑,奸雄桀骜不足数,犹能虎视中原土。君不见
-
古文·战于郎 《礼记》战于郎(1)。公叔禺人遇
-
明月本自明,无心孰为境。挂空如水鉴,写此山河影。我观大瀛海,巨浸与天永,九州居其间,无异蛇盘镜。空水两无质,相照但耿耿。妄云桂兔蟆,俗说皆可屏。我游鉴空阁,缺月正凄冷。黄子寒无衣,对月句愈警。借君方诸
-
【名句】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 语出元代郝经《老马》诗。老马低垂着头,为自己这身千金之骨而可惜;它虽然伏首马槽,但心里仍想着去万里之外纵横驰骋。两句诗借老马,抒发自己不甘沉寂,依然渴望为国家效
-
这首“人月圆”是魏初为妻子祝寿的小令,题目“细君”即指妻子。此曲话虽家常,情则半生。第一句“冷云冻雪褒斜路”,经典在“路”字;接着“泥滑似登天”一句既状写路面,也说出走路之态。“路”,一方面借喻魏初作为丈夫走马上任的官途,另一方面隐喻为
-
母亲大人膝下: 敬禀者,十二月六日信已收到。心梅叔地址,系“绍兴城内大路,元泰纸店”,不必写门牌,即可收到。修坟已择定旧历九月廿八日动工,共需洋三十元,又有亩捐,约需洋二十元,大约连太爷之祭田在内,已
-
窜身来蜀地,同病得韦郎。天下干戈满,江边岁月长。别筵花欲暮,春日鬓俱苍。为问南溪竹,抽梢合过墙。 作品赏析鹤曰:此是广德元年春在梓州作。若广德二年暮春,公已归成都。即仲春在阆亦当闻严武之信,何云“
-
绿阴啼鸟,阳关未彻早催归。歌珠凄断累累。回首海山何处,千里共襟期。叹高山流水,弦断堪悲。中心怅而。似风雨、落花知。更拟停云君去,细□陶诗。见君何日,待琼林、宴罢醉归时。人争看、宝马来思。
-
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自然堪下泪,何必更残阳。楚岸千万里,燕鸿三两行。有家归不得,况举别君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