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阙台赏析》
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第二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望宸銮”,交待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孤臣”,不是在写登临人的身份,主要是写他当时的处境和登阙台时复杂的心情。战斗艰苦卓绝,而远离京城的将士却得不到来自朝廷的足够支持,作者心中充满矛盾。得不到朝廷支持,对此作者不无抱怨;可是他又离不开朝廷这个靠山,对朝廷仍寄予厚望。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诚,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正是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来到山前,于是望阙台上站起英雄伫望京师的孤独身影。至此,我们才会看到,第一句诗不是徒然泛设。它其实为下面的登临起着类似领起的作用。没有多少年艰苦的孤军奋战作前题,那么此次登临也就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情、“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一联是借景抒情。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满怀,鼓荡起想像的风帆。这两句诗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的爱国将领忠君爱国的典型精神境界。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作者所以能在艰苦条件下,不停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繁霜”二句,作者借“繁霜”、”秋叶”向皇帝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虽然,王朝对自己海上抗战支持甚少.而且甚有责难。但自己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虽凝如繁霜,也要把这峰上的秋叶染红。作者轻视个人的名利得失,而对国家、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哪怕自己遭致不公之遇,也仍然忠心耿耿地驰海御故。由于作者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爱国情怀,尽管是失意之作,也使这首诗具有高雅的格调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用拟物法,以繁霜比喻自己的鲜血,形象生动,在艺术表现上极富感染力,读其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愧为千古传颂的名作。
-
哲士多匿采以韬光,至人常逊美而公善。 【注释】 哲士:有知识有智慧的人。匿:隐藏。采:同“彩”,光彩之意。韬光:比喻隐藏名声和才华
-
《我以不贪为宝。》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孟浩然的诗句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翻译:An old friend has prepared millet and invited me to his rural home.
意思:我的故友准备了鸡肉和黍米,邀请我去他的田园家中。
上一句:故人具鸡黍
下一句:邀我至田家
【诗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出处】 -
他热爱着自己也热爱着他人他热爱着他的工厂也熱爱着他的国家他发出光芒温暖着他热爱的一切他发出昭示情系着细雨里的春风最后的呈现在心脏停
-
几千年来,哈萨克人一直以游牧为主,所以游牧生活是哈萨克的基本特征。他们居住和生产生活的环境是茫茫辽阔的草原,其有高山、大河、湖泊、
-
美好的生活一旦逝去,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往往会显得更加美好。此诗首句便表达了诗人蓦然回想起初举进士时内心的感触。以前人们常将考取进士譬作“登龙门”,诗人在这里则进一步将此譬作身入蓬莱仙境,而自己及同时及第者都成了平步登天的神仙。次句由“群仙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幼儿园小班经典古诗词朗诵,内容包括适合小班的诗歌朗诵,古诗唐诗类文章35分钟幼儿园朗诵,幼儿班级古诗朗读视频发朋友圈怎么配文。《小河》 小河,小河, 你告诉我: 你唱的是什么歌? 你从哪里来? 你到哪里去? 为什么急急地走着, 一歇也不歇? 小河轻轻地说, 我唱
-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
全诗的感情脉络,前半由一“兴”字点出,后半为一“忧”字包孕。“兴”乃因一线希望而引起——赴阙召对,将面陈恢复大计,或蒙采用,则宿愿得偿。“忧”,则是希望渺茫的表现——面对现实,他深知孝宗的软弱,国家前途如满目衰败之秋景。首句“蜀栈秦关岁月遒”,恰与《泊公安县》诗中的“秦关蜀道何辽哉”呼应,一说空间之
-
【注释】 选自《庄子·马蹄》。 毁:破玉雕琢。 孰:哪能。 珪璋:贵重的玉器。 道德:自然之道。 废:失去。 安取:哪里用得着。 【赏析】 庄子反对用仁义礼智等人为的东西来禁锢人的思想,他说: “白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