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旧卒赏析》
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湟水流域及与黄河合流的一带地方称“河湟”。诗中“河湟”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公元849年(宣宗大中三年),吐蕃以秦、原、安乐三州及右门等七关归唐;公元851年(大中五年),张义潮略定瓜、伊等十州,遣使入献图籍,于是河湟之地尽复。近百年间的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此诗所写的“河湟旧卒 ”,就是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诗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
此诗叙事简淡,笔调亦闲雅平和,意味很不易一时穷尽。首句言“随将讨河湟”似乎还带点豪气;次句说“时清返故乡”似乎颇为庆幸;在三句所谓“十万汉军零落尽”的背景下尤见生还之难能,似乎更可庆幸。末了集中为人物造象,那老兵在黄昏时分吹笛,似乎还很悠闲自得呢。
以上说的都是“似乎”如此,当读者细玩诗意却会发现全不如此。通篇诗字里行间、尤其是“独吹边曲向残阳”的图景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哀伤。“残阳”二字所暗示的日薄西山的景象,对一位“头白”老人来说,那几乎是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的一个象征。一个“独”字又交代了这个老人目前处境,暗示出他从军后家园所发生的重大变故,使得他垂老无家。这个字几乎抵得上古诗十五从军征的全部内容:少小从军,及老始归,而园庐蒿藜,身陷穷独之境。从“少年”到“头白”,多少年的殷切盼望,俱成泡影。
而此人毕竟是生还了,而更多的边兵有着更其悲惨的命运,他们暴骨沙场,是永远回不到家园了。“十万汉军零落尽”,就从侧面落笔,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这层意思却是十五从军征所没有的,它使此绝句所表达的内容更见深广。这层意思通过幸存者的伤悼来表现,更加耐人玩味。而这伤悼没明说出,是通过“独吹边曲”四字见出的。边庭的乐曲,足以勾起征戍者的别恨、乡思,他多年来该是早已听腻了。既已生还故乡,似不当更吹。却偏要吹,可见旧恨未消。这大约是回家后失望无聊情绪的自然流露。他西向边庭(“向残阳”)而吹之,又当饱含对于弃骨边地的故人、战友的深切怀念,这又是日暮之新愁了。“十万汉军零落尽”,而幸存者又陷入不幸之境,则“时清”二字也值得玩味了,那是应加上引号的。
可见此诗句意深婉,题旨与十五从军征相近而手法相远。古诗铺述丰富详尽,其用意与好处都易看出;而“作绝句必须涵括一切,笼罩万有,着墨不多,而蓄意无尽,然后可谓之能手,比古诗当然为难”(陶明濬诗说杂记),此诗即以含蓄手法抒情,从淡语中见深旨,故能短语长事,愈读愈有味。
-
中国童话《高洪波·鱼灯》鉴赏 高洪波1红尾是
-
【3573】一盘大棋?:中国新命运解析(〔英〕罗思义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34万字,2016年4月第1版,46元)△共4个部分:①中国经济成绩
-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
-
钱大昕 予观弈于友人所 (1) 。一客数败 (2) 。嗤其失算 (3) ,辄欲易置之 (4) ,以为不逮己也 (5) 。顷之 (6) ,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 (7) 。甫下数子 (8) ,客已先得手
-
古文观止·谷梁传·虞师晋师灭夏阳 非国而曰灭
-
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四句,借用采葵伤根进行阐述,告诉世人如何交友的道理。 原文 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 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 赏读 “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成”,这两句意思是采摘葵菜,不要
-
典源出处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集解引《列
-
天净沙·即事 乔吉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乔吉:1280-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山西太原人,流寓杭州,
-
城中与乡间城中多大屋,乡间多树木;城中多繁华,乡间多空气……为什么住在乡间的人,喜欢到城中来?为的是大屋与繁华么?为什么住在城中的
-
卜筑因自然,檀溪不更穿。园庐二友接,水竹数家连。直取南山对,非关选地偏。卜邻依孟母,共井让王宣。曾是歌三乐,仍闻咏五篇。草堂时偃曝,兰枻日周旋。外事情都远,中流性所便。闲垂太公钓,兴发子猷船。余亦幽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