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家别湖上亭赏析》
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也被后人广泛采用。“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
宋词典故·青鸟 【出典】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晋·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又,《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
-
庭楸止五株,共生十步间。各有藤绕之,上各相钩联。下叶各垂地,树颠各云连。朝日出其东,我常坐西偏。夕日在其西,我常坐东边。当昼日在上,我在中央间。仰视何青青,上不见纤穿。朝暮无日时,我且八九旋。濯濯晨露
-
孟浩然的《万山潭作》是一首悠远而温婉的山水诗。诗中,作者借景描写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与之相映成趣的是作者内心的感慨和思考。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群山连绵、湖水泛起的波浪,似乎在向读者展示一个宏伟而壮观的画面。作者通过观赏自然的美景,唤起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他对此景的称颂体现了他爱好山水之美的情感,同时也流露了他对生活平淡而真实的向往。诗中的“万山”、“浩渺”等词语,深化了诗人对山水的描绘,使整首诗更富有感染力。通过赏析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孟浩然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欣赏,也能体味到他对平凡生活的理解与追求。
-
其间绝品非不佳,张禹纵贤非鱼鲠。
-
词作于戊午(1858年)至葵亥(1863年)之间。 瑞香属木木花种,香气馥郁是最重要的特点。这首咏花词,上片集中赞叹它的芳香。说它“花气霭芬芳”,如团团云雾久久不散,以致令“翠幕重帘不染尘”,灰尘也被香雾驱走了。又说它“梦里真香通
-
苏辙《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 2 ,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3 ,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4 ,虑患之疏,而
-
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谬接瑶华枝,结根君王池。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馀芳若可佩,卒岁长相随。
-
秦晋韩之战 (僖公十五年) 【题解】 这是秦、晋两国之间爆发的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晋惠公在这次战役中被秦军俘获,而且还把他押解
-
《诗经·伐檀》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首诗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鉴赏和解析。
原文:
伐檀何不度?
维山陵之木杛。杛之杛建,言刍徂之。鉴赏:
《伐檀》是《诗经》中的一篇爱情诗。诗中以伐檀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诗中的意象清新,内涵丰富,语言简洁明快。
解析:
诗的前两句“伐
-
《人心止此方寸地,要当光明洞达,直走向上一路,若有龌龊卑鄙襟怀,则一生德器坏矣.》什
《人心止此方寸地,要当光明洞达,直走向上一路,若有龌龊卑鄙襟怀,则一生德器坏矣。》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明·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