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一饷凝情无语赏析》
“一饷疑情无语”,显然不是终日无语、整日销凝而是忽然间因触景生情而产生的惆怅。从次句看,很可能是因攀折梅花所致。这情形有类于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从忆梅到折梅,引起对远人的怀思有一个从无意到有意的过程。折梅与怀人有关,所来自远,南朝刘宋时陆凯赠范晔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故次句言“手捻梅花何处”,其意仍在怀思远人。“何处”二字则有欲寄无由的苦恼,故“手捻”梅枝,彷徨徘徊。
女子所怀何人,下句更有暗示。“倚竹不胜愁”,系用杜诗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句意,杜诗写了一位为丈夫所遗弃的妇人自保贞洁的德操品行。这里用以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离居的忧伤,和对远人一往情深的盼望。同时又沿用杜诗,以翠竹之高节拟人“暗想江归路”,则进一步点出其人远人的踪迹,想当初,他从“江头”扬帆远去的,而此时也该从去路归来了吧!这句“暗想”联上“凝情无语”云云,又进一步通过状态表情,表现女子那深沉的思念,难以用言语表达。而“江头归路”联上“何处”云云,又使人联想到唐诗“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张潮)的意境,使人体会到她的内心之痴迷。
从“暗想江头归路”到末二句“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在意象上有一个跳跃。两字“去”字,可推知不是丈夫归来,倒是出外时的情景。那时,他就乘着一叶行舟在烟雨迷蒙的江头离她东去,那景象是如此凄迷,记忆又是如此犹新,令人难以忘怀。这种倒叙不仅使读者领略到更多忧伤,丰富了词人的内蕴;而且造成一种类乎汉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的意境,既显示出女主人公企盼的失望,又增加了其性格的温润。
“词人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闲不得。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张炎词源卷下)这首词的作者,注意措语用意的深婉,做到了句无闲字而有余意;结尾处所造想象中境界,亦饶悠悠不尽之韵味,故称合作。
-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年代】: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
毛泽东诗词《七绝·贾谊 ① 》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贾生才调世无伦 ② ,哭泣情怀吊屈文 ③ 。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④ 。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中央文献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版《毛泽东诗词集
-
本诗是《洛阳道五首献吕四郎中》组诗的第三首。诗铺陈直叙,用白描手法传神地写出了京城贵游公子春日游赏的骄奢,流露出诗人的讽刺与愤激之情。
-
浩浩复汤汤,滩声抑更扬。奔流疑激电,惊浪似浮霜。梦觉灯生晕,宵残雨送凉。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
-
凤枕鸾幔二三载,如鱼似水相知。良天好景,深怜多爱,无非尽意依随。奈何伊。恣性灵、忒煞些儿。无事孜煎,万回千度,怎忍分离。而今渐行渐远,渐觉虽悔难追。漫寄消寄息,终久奚为。也拟重论缱绻,争奈翻覆思维。
-
无名氏《九张机》无名氏 无名氏 一张机。采桑陌上试春衣。风晴日暖慵无力。桃花枝上,啼莺言语,不肯放人归。两张机。行人立马意迟迟 ① 。深心未忍轻分付,回头一笑,花间归去,只恐被花知。三张机。吴蚕已老燕
-
诗以清丽的语言描绘了江南美景以及道路逼仄,抒发了寻友不遇的怅惘。也有人认为此诗含有对排挤自己的人的讽刺。
-
苏轼《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②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③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④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⑤ 【注释】 ①董传:字至和,洛
-
黄景仁《黄山松歌》 黄景仁 黟山三十有六峰,峰峰石骨峰峰松。 有时松石不可辨,一理交化千年中。 丹砂琥珀共胎孕,亭亭上结朱霞封。 人言松相逊石相,即以松论何能穷! 沐日浴月晕苍翠,苔色散点周秦铜。 窈
-
柳营曲·金陵故址 查德卿 临故国,认残碑。伤心六朝如逝水。 物换星移,城是人非,今古一枰棋。 南柯梦一觉初回,北邙坟三尺荒堆。 四围山护绕,几处树高低,谁,曾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