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选一)》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①。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②,谁知此疑神③。
【注释】
①嗒(ta)然:解体貌,语出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偶。”遗:忘记。全句是说画家进入艺术构思时,身心两遗,物我两忘。②庄周:即庄子,战国时代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汇集在庄子一书中。③疑神:聚精会神,疑与凝通。语出庄子·达生:“用志不分,乃疑于神。”
【评说】
本诗选自苏轼苏东坡全集前集卷一六、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卷七九。
晁补之(1053—1110),宋代诗人,字无咎,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进士,历仕礼部郎中、国史编修官,知河中府。他是苏轼的学生,“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善画山水”(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三),故喜收藏画作。与可,即宋代画家文同。晁补之收藏文同的竹画,苏轼为之题诗三首,第二首,悼念文同,赞美他的竹画,第三首称赞晁补之贫而爱竹的品格。这里选评第一首。
这首诗表现出苏轼对画竹名家文同由衷的钦佩之情,因为苏轼的墨竹画,是从文同那里学来的,汤垕画鉴:“东坡先生文章翰墨照耀千古,复能留心墨戏,作墨竹师与可,枯木奇石,时出新意。”本诗单刀直入地描写文同作画时身心两遗、物我两忘的境界:“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诗的五、六句,进而形容文同作画时身心一致、思想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达到“物我融合”的心境,因而笔下能变化无穷,不断生出新意。这里提到的“清新”,与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里的“天工与清新”,用意是相同的。最后两句诗,说世上已经没有庄子其人,有谁理解文同画竹时聚精会神的艺术境界呢?两句诗收束全篇,称颂文同竹画造诣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苏轼在这首诗里阐述了一种画竹理论。诗中的“见竹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简单说来,便是画竹时要“胸有成竹”,这个秘诀,是文同亲口传授给苏轼的,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文同画竹,意在笔先,胸中先有成竹,所以挥毫落纸,一气呵成,画出的竹子,便成神品。现在,苏轼将这种艺术三昧,写入诗中,传给后来人。这种理论,同样适用于画作其他物象,宋代罗大经说过:“画马者必先有全马在胸中。若能积精储神,赏其神俊,久久则胸中有全马矣。信意落笔,自然超妙。”(鹤林玉露丙编卷六)其妙理,与文同、苏轼之见如出一辙。
-
蓬莱海上峰,玉立色不改。孤根捍滔天,云骨有破碎。阳侯杀廉角,阴火发光彩。累累弹丸间,琐细成珠琲。阎浮一沤耳,真妄果安在。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垂慈老人眼,俯仰了大块。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明年菖蒲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远望未来的四字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远望的诗词,一行四个字的古诗八行,畅想未来的古诗词。《雨中远望惠山二首》宋·杨万里 准拟归时到未迟,归时不到悔来时。惠山不识空归去,枉与常州作住持。2、 《草亭远望》宋·郑刚中 酴醿试玉在
-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出处】唐白居易《 花非花 》 【意思】说花不是花,说雾又不是 雾。深夜才来,天明就去。来的时候像 春夜的梦一样短暂,去的时候
-
九宫秋色(雪雁鸣乡土散文《麦颂》零肆壹) 九宫秋色湖北 雪雁鸣爱秋,爱秋。每到这个季节,总是怀着一颗秋心。上九宫山去,赏满山秋色,
-
大多数词人写牡丹,多赞其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充满富贵气象。总之大都着重于一个喜字,而词人独辟蹊径,写牡丹的不幸命运,发之所未发,从而寄托词人忧国伤时之情。 上片首二句“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写牡丹的身世。姚黄魏紫在当时是牡丹中
-
论题解析 [解题]探索(explore),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探索,是一种不断深入、追问事情真理的精神;探索,是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探索,是一种大胆追求的勇气。探索是人类真知的来源,不停地
-
董传策:罗秀山记(节选) 董传策邕巨丽,盖称青罗二山。青山在郡东南,滨江而介通衢;罗山独窈然峙其西北。其名秀,盖以道人罗秀曾居山中炼摄
-
(明)屈大均 浣溪沙一片花含一片愁 一片花含一片愁。愁随江水不东流。飞飞长傍景阳楼。六代只余芳草在,三园空有乳莺留。白门容易白人头! 这首小令,作于南京。屈大均多次路过和留住南京,味其词意,当在他初到
-
府僚能枉驾,家酝复新开。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谁道山公醉,犹能骑马回。
-
引 言“赤岸”是一个小村的名字。她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太行山脉深深的皱褶里,像蜂巢一样,简单又丰富,默默地悬挂在高高的崖壁上,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