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注释】
选自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元九,即元稹,唐诗人。
合:应当。
【赏析】
白居易和元稹是志同道合的好友,文学观十分相似,一起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元和五年,元稹得罪权贵,从监察御史降为江陵士曹参军。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上书触犯权贵,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十多年宦海沉浮,却落得做了一名有职无权的闲官,内心忧愤交集,便写了这封与元九书。信中总结了“新乐府运动”的理论和实践,阐发了自己关于诗歌创作的观点和主张,明确提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意思说:文章应该为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反映现实而作。
白居易认为,文学创作不仅被动地反映社会生活,而且应当和当前的政治斗争相联系,积极干预生活。他认为,诗歌创作不是于世无补的雕虫小技,而是可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大作用。他表示:“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欲扶起之。”在总结数千年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要求诗文创作反映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生活,并以此为尺度,评价了诗经、楚辞以来历代诗作的优劣,指出:自晋、宋以来,以“讽风雪、弄花草”为特征的绮靡之作长期弥漫诗坛,走向了邪路,还有一些诗人借口“言志”而自我欣赏、陶醉于狭隘的自我情怀之中,脱离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
白居易所说的“时”、“事”,其内涵就是国家和人民。他关心国家的命运,同情人民的疾苦,表现出匡时救弊的高度热情。在诗歌创作上,便是强调文学与现实的密切关系。他的贺雨、秦中吟等诗篇,紧密联系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现实生活,揭露社会矛盾,遭到一些人的针砭和痛恨。但他毫无反悔之意,“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另一方面,他的诗文得到了各阶层人民的欢迎,“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白居易为此感到由衷的高兴。
白居易的诗歌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影响都很大,原因就在于他用诗歌作武器,写了大量“讽喻诗”,通过“美刺兴比”手法,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抨击权贵,以达到“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的目的,具有进步意义。他还特地将自己诗歌创作中有关“美刺兴比”的篇章,编为新乐府150首,称为“讽喻诗”,体现了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创作成果。
不过,白居易在“痛诗道崩坏”时,对前代诗人作了过多的否定,不仅对谢灵运、陶渊明、鲍照、谢朓等人的作品批评有不当之处,而且连李白、杜甫的大部分作品也加以贬斥,认为他们真正“为时而著”的篇章也不过十之一二、十之四五而已。在他看来,文学史上有价值的作品只是为数不多的一些讽喻诗。其观点明显偏颇,反映出他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狭隘性。
-
王安石 某启 (1) :昨日蒙教 (2) 。窃以为 (3) 与君实游处 (4) 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5)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6)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7)
-
笔工近岁说吴俞,李葛虚名总不如。虽是玉堂挥翰手,自怜白首尚抄书。
-
施闰章过湖北山家路回临石岸,树老出墙根。野水合诸涧,桃花成一村。呼鸡过篱栅,行酒尽儿孙。老矣吾将隐,前峰恰对门。作者简介施闰章(
-
古文·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郭橐驼(1),不知始
-
夜入翠烟啼,画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
吕文懿修《宋元通鉴续编》,考一事不获,不怿者累昕夕。一日,考得之,谓门人曰:“进我二阶,不若得此可喜。” ○清·梁维枢《玉剑尊闻》卷三 [述要] 吕原编著《宋元通鉴续编》时,由于有一件事没考证清楚,一
-
元好问《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原文|翻译|赏析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元好问 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问世间、情是
-
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七)》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注释】 ①桑茶坑:在安徽泾县境内。 【译文】 雨水洗净天地,和风拂干雨滴。花草长满岸堤,清水涨满
-
《梅花·临江仙》咏梅花诗鉴赏 李清照庭院深深
-
陈郁没巴没鼻, 霎时间、做出漫天漫地。不论高低与上下,平白都教一例。鼓动滕六, 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