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元帝·萧绎《乌栖曲》全诗原文、鉴赏和赏析
沙棠作船桂为楫①,夜渡江南采莲叶。
复值西施新浣纱,共泛千里瞻月华。
[注释]
①沙棠: 山海经 ·西山经 昆仑之丘: “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食,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
[赏析]
水乡江南,自来迷人: 清水盈盈,莲叶田田。微风吹过,莲叶婆娑起舞; 月光洒下,水天一片朦胧。鱼儿在嬉戏,忽东忽西,忽南忽北,自由自在,惹得人的心魂也随着它游弋不止。一只船划过来了,又一只船划过来了。两只船并靠了拢在一起。萤火虫像风一样穿梭往来传递着绿火; 蛙儿不住口地鸣叫,好似为谁鼓动什么。
船是用稀有的沙棠作成的,入水不沉;楫是用名贵的桂木制作的,芳香四散。夜,赋予这一切清新、静谧、美好恬人的气息和神秘的朦胧,连人和事也神秘一团。
他们是采莲的和浣纱的。可是,他们真的是采莲浣纱吗?直到“复值西施新浣纱”才撩开夜幕,渐露莲心。“西施”二字,点明采莲者不是女性,而是年轻的后生,原来这采莲浣纱的是一男一女。值,遇也。新,刚刚,恰。这位刚来,那位恰到。“复值”明白说出这场见面是邂逅相遇。邂逅成遇,那人竟漂亮的出奇,不逊于越国的美女西施,怎不令他感到意外的欣喜?
似乎是纯出偶然,全出无心,但于夜间乘沙棠船摇桂木桨出来者,其志必不在采莲,必定多少怀着一些朦胧的企盼,一些异样的想求。“复”字透露出“夜渡江南采莲叶”这一行为本身对他来说也是很惬意的,有着尝试的快乐。从这层意思及下文看,“莲”未必不含有 “怜”的隐约含义。只是他起初的无意盼求没有这样具体明确。
“共泛千里瞻月华”,月光明媚,一泻千里,夜已不再神秘,天上和水上也明朗起来,不期而遇的一男一女,正划着船儿,走向水天尽头,月色深处。采莲的不采莲,浣纱的不浣纱,所谓 “与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西曲歌·拔蒲其二),本是无心相遇,如今倒像有情相约的一般,可见,原是各自怀着采莲、浣纱之外的想望,才心通灵犀一点,“交楫”如故。而采莲浣纱固不是目的,“瞻月华”也只是一个绝美的借口。青春少艾,心中做着许多梦的男女,在莲间,沙棠舟上,明月光下,正有几多情思要倾诉吐露,岂是一个“瞻月华”所能了原?妙在诗人也不说出,不点破,只逼肖其自己的口吻,声态婉然,趣味无穷,含蓄得像月。明月似乎向我们揭示了一些,却同时掩盖了许多。它如此光明皎洁,引导采莲浣纱的人共同走向前方,却又把他们沐浴在月光中只露出轮廓。它的出现,不单使诗的意境空明优美,抑且使诗的情感和趣味健康向上。
末句一作“共向江干眺月华”,虽也可以显示江南儿女热烈开朗的性格,但就诗的境界和美感效果看,不如 “共泛千里瞻月华”为佳。“江干”是一条终界线,“千里”则有无限伸延的余地; “向江干”把一片朦胧含蓄推向明白、单调,“泛千里”直走向水天一色之中更有动态美,更能协调“采莲”“瞻 (眺) 月华”形成的含蓄雅致。
唐诗人张籍 乌栖曲: “西山作宫潮满池,宫鸟晓鸣茱萸枝。吴姬采莲自唱曲,君王昨夜舟中宿。”揭示了封建帝王夜晚采莲的实质,好像是针对元帝这首诗而发。但是,这首诗不是言志之作,不必牵扯不清,把诗人的创作和他的所有的活动混在一起。倘我们硬把诗人身份与诗中主人公身份扳平,除了照例的对皇帝的批判外,还能得到些什么? 诗美将荡然无存。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我是演说家古诗词演讲是哪期,内容包括我是演说家第四季有一个清华学生讲的中华诗词超感人的叫什么名字,我是演说家哪一期的演讲题目是人生第一次,我是演说家董仲蠡教育的意义是哪一期。我是演说家董仲蠡教育的意义是在第三季第十四期。《我是演说家第
-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出处】唐元
-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绯!罗隐(833—909),本名横,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少英敏,善属文
-
作者简介 (见 “蝴蝶”条。) 内容概要 三月,当天空中飘洒着似雨似雪的东西时,林震来区委组织部报到上班,在这里他碰到了以前认识的赵慧文,她早已调来做秘书工作。林震很高兴,新生活开始的第一天,就遇到了
-
象征派诗歌的表现方法。既不按事理,也不按感情,而是用一个形象唤起或暗示另一个形象的方法,铺展诗意,使诗的形象间距拉开,作大幅度跳跃
-
古文观止·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相如从
-
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岁;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岁,然而又一点也没有八十岁的感觉,岂非咄咄怪事! 我向无大志,包括自己活的年龄在内。我的父母都没能活过五十;因此,我自己的原定计划是活到五十。这样已经
-
上帝高居愍世顽,故留琼馆在凡间。青山九锁不易到,作者七人相对闲。(《论语》云作者七人矣,今监宫凡七人。)庭下流泉翠蛟舞,洞中飞鼠白鸦翻。长松怪石宜霜鬓,不用金丹苦驻颜。
-
①这首诗,是晓轩同志1947年底在白公馆集中营中写的。当时他常与李子伯同志等筹划集体越狱,后李子伯等同志被移走,晓轩同志乃作此诗赠别。李子伯烈士,四川营山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抗大晋南分校学习,毕业后回蒋管区从事军运工作。1
-
这首诗句句写景,画意诗情,佳句盈篇,可推为刘眘虚的代表作。诗描写深山中一座别墅及其幽美环境。一开头就写进入深山的情景。“道由白云尽”,是说通向别墅的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可见这里地势相当高峻。这样开头,便已藏过前面爬山一大段文字,省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