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熙《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原文注释、赏析
林景熙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
【注释】
(1)此诗当写于作者晚年,南宋亡国之后,他借住山里,看到山里人家的糊窗纸是故朝一封重要的军防建议书,很有感触,便写下了此诗。故朝:过去的朝代,此指南宋。山窗:山居人家的窗户。封事:臣子给皇帝的奏章,为了保密,加盖封印,故称封事,此即指诗中的“防秋疏”。阅之:作者看了它(即奏章的文稿)。
(2)“偶伴”句:亡国之后,四处漂泊,偶然来到岭东借宿,闲散无聊,与孤云为伴。
(3)四山:周围的山。地炉:用来烤火取暖,置于地上的火炉。
(4)一纸:一幅一张。防秋疏:防止和抵抗异族秋季侵掠的奏章。我国古代,每逢秋高气爽、草黄马肥的时候,北方游牧贵族往往乘机南侵掠夺。为此,每到秋天,朝廷上下就必须筹划方案加强防卫。这就是历朝沿称的“防秋”。就这方面的内容,以奏章形式写给皇帝的报告和建议,就叫“防秋疏”。
(5)障:遮挡。北风:暗喻从北方袭来的蒙古贵族侵略者。
【赏析心得】
这首小诗,以极其沉痛的心情,追索出了南宋灭亡的原因。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诗的前半段是写景,亡国遗民四处漂泊。故朝消亡多年了,一个冬天偶然的机会,作者借宿岭东山中,孤独凄凉,只有与同样孤独的云做伴。四周的山彤云密布,眼看就要下雪了,山里人家已将地炉烧得通红。“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屋外天昏地暗、屋内炉火通红。作者借宿取暖之际,猛然间看见地炉火光映照窗户,发现山人预防天寒的新糊窗纸,乃是已亡南宋朝封的一份奏章,名曰“防秋疏”。这一下,勾起了本已心如死灰作者的无穷感慨。南宋始末、延连近一百五十年,无论是抗金,还是抗元,广大人民都有恢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和强大力量。然而,在赵家天子祖传软骨病的主导下,主战派在朝廷中总不得势,导致先败于金,后败于元,先失中原,后失江南,最后彻底完蛋。年迈的作者,面对“障北风”与“防秋疏”,看见故朝的奏章纸正在发挥作用,极力地抵挡屋外呼呼吼叫的凛然北风,不禁百感交集。他想,如果对敌自称“臣妾”的太后谢道清等最高统治者,能够像废了的“防秋疏”那样“纸坚强”,大好江山也不至于失得那么快,丢得那么惨!
-
还同一叶落,对此孤镜晓。丝缕乍难分,杨花复相绕。时役人易衰,吾年白犹少。第一百九十二卷
-
【原题】:园中锦被花始开一枝红白二色赵守以二诗见报依韵答之
-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论语》原文鉴赏 [
-
韦公八十馀,位至六尚书。五福唯无富,一生谁得如。桂枝攀最久,兰省出仍初。海内时流尽,何人动素车。
-
《闹花丛》是一部明清时期的小说,该小说的原文是由蒲松龄所写。这部小说以武松为主要人物,讲述了他在抵御强敌和解决恩怨中的冒险故事。
在小说中,武松是一个英勇善战的英雄。他从小就展现出卓越的武艺和聪明的头脑。故事开始于他被姐夫骗婚的情节,为了保护姐姐,他决定为此复仇。他以他的武功和军事策略打败了姐夫,并获得了胜利。
另外,小说中还有一些其他引人注目的情节。比如,武
-
雪堂居士醉方熟,玉涧山人冷不眠。送与安州泼醅酒,从今三日是三年。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出处】唐柳宗元《 江雪 》。 【意思】孤舟上坐着一位身披蓑衣、 头戴斗笠的老渔翁,顶着风雪独自在寒 冷的江上垂钓。 【鉴赏】 千山里的鸟儿都飞光了,万径上的人踪都消
-
【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出处】唐白居易《 琵琶行 》 【意思】弹琵琶的声音突然象银瓶爆破,水浆迸溅,又如突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齐鸣。以具体事物形象地形容女艺人演奏琵琶声响的激昂。现
-
道林谈论惠休诗,一到人天便作师。香积筵承紫泥诏,昭阳歌唱碧云词。红楼许住请银钥,翠辇陪行蹋玉墀。惆怅甘泉曾侍从,与君前后不同时。 作品赏析人天:一作人间。
-
三十年前路,孤舟重往还。绕身新眷属,举目旧乡关。事去唯留水,人非但见山。啼襟与愁鬓,此日两成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