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让国》原文、注释、鉴赏和解析
经
吴子使札来聘。
传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其让国奈何?谒也、余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余祭也立。余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长庶也即之,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弒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壹而足也。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注释〕 吴子:吴王。吴国于周简王元年(前585年)始称王,但中原各国以周王室为正统,因此不承认吴国君主为王,所以春秋写为“吴子”。 无君无大夫:在此之前春秋已提到吴国的君臣,因此这里“无君无大夫”之说是指吴国君臣言行举止不合周礼。 弱:年幼。季札为吴王第四子。 迮(zé):仓促。 祝:以言告神,表达愿望。 悔:灾祸。 僚:又名州于,夷昧子。 长庶:庶子中的年长者。 阖(hé)庐:名光,谒之子,一说为夷昧之子,公元前514—前496年在位。用楚亡臣伍子胥,屡败楚兵,后在与越王勾践作战中伤指而死。 延陵:季札封地,在今江苏省常州市。 吴国:吴国首都,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许:赞许。 不足:不完全按照体例。
〔鉴赏〕 春秋的“吴子使札来聘”六字是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来鲁国访问的事。关于这次访问,左传记下了一篇不朽的文字,讲述季札在鲁国宫廷中观看周乐所发表的精彩的评论,表现了他对中原华夏文化的精通和美学见解的卓越。公羊传以另一种眼光来读这六个字,认为它们表明孔子赞成季札让国之举,用这样的写法褒扬他这一高尚的行为。公羊传如此阐发孔子的“微言大义”显然是牵强附会,因为春秋中这六个字完全是就事论事,客观记载历史事件,况且季札访鲁在前,让国在后,这六个字与让国一事毫不相干。尽管如此,公羊传倒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描绘了吴国和吴文化历史上第二个杰出人物(第一个当为吴国始祖、让国楷模泰伯,周太王长子,为让位于弟,来到江南,其后人创建了吴国)。公羊传的说明使季札的形象更加丰满,更有光彩。如果我们把左传和公羊传关于季札访问的记述联系起来分析,我们对季札这一特别值得注意的人物形象的意义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从左传“季札观周乐”的记载,我们清楚地看到季札虽是被中原视为夷狄之邦吴国的公子,却非常熟知中原各国的历史、政治、社会、文化和艺术,他对于周代的诗歌、音乐和舞蹈的评论,在思想和艺术方面水平之高,即使在北方,也罕见其匹。因此,可以说季札是吴国人中精通和崇尚中原华夏文化的最杰出的代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部分记述了季札观周礼以后还相继访问了齐、郑、卫、晋等国,与晏子、子产、赵文子等著名的政治家讨论所在国政事,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议。这些建议受到重视,并被采纳,后来证明为极有远见。由此可见季札不仅不是对政治不感兴趣之人,而且在安邦治国方面富有睿智。然而,他为何如公羊传所说,要让国,不愿接受君位?
按照季札自己的说法,他让国是因为不愿与弑君者为伍,为了避免陷于不仁不义的境地。根据吴国君位继承兄终弟及的制度,季札三个哥哥谒(又名诸樊)、余祭、夷昧相继为君、相继死去后当季札为君。但是夷昧死后其子僚继位,破坏了原来的约定,谒之子阖庐以此为由派刺客杀死僚,造成宫廷内部相互残杀的悲剧。阖庐要把君位交给季札显然是故作姿态,他是个很有政治抱负、想有大作为的人,岂能把到手的政权拱手让给他人。季札洞悉宫廷政治阴谋,深知权力斗争的险恶,富有政治智慧,不会看不出他侄子的图谋和用心,不会让自己被拖入宫廷内争的污泥浊水之中。所以他说他要避免“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的局面。
从季札对阖庐的回答可以看到,他是按照一定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来对待国家大事和个人进退的问题。在他看来,臣弑君大逆不道、兄弟相杀是伤天害理、丧尽天良、罪大恶极的事情,都应当受到严惩。如果自己接受君位,就等于赞同、支持了阖庐的罪恶行为。所以他对阖庐说:“尔弑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阖庐罪恶当诛,但是季札又不忍心杀死他,这样他只有一个选择,放弃君位,回到封地,终身不入吴国首都。季札这样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表明他已完全接受了中原华夏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所以公羊传称赞季札说:“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就是说,按照儒家标准,季札堪称行仁义之楷模。
季札的选择是对吴国现实政治和社会风气的一种批判。长江流域的先民虽然在物质文化上早已取得辉煌的成就,但是在春秋时期,这个地区在知识文化,或曰精神文明方面仍然落后于中原地区。正如公羊传的文字所透露的,吴国早期政治风气是“轻死为勇”,热衷于杀戮,因此统治集团内相互残杀之事层出不穷。如余祭也是被刺而死。古谚“吴王好剑客”就是在这种政治环境中出现的。季札的行为就是否定吴国所崇尚的“轻死为勇”的风气,提倡仁义、礼让的道德法则。左传和公羊传相关记载表明,季札是一个标志,说明中原华夏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已在吴国产生重大影响,中原华夏文化与吴文化进入全面融合的新阶段,从此长江下游地区人民积极介入中原地区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与中原地区人民联手缔造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
-
谁谓嵩颍客,遂经邹鲁乡。前临少昊墟,始觉东蒙长。独行岂吾心,怀古激中肠。圣人久已矣,游夏遥相望。裴回野泽间,左右多悲伤。日出见阙里,川平知汶阳。弱冠负高节,十年思自强。终然不得意,去去任行藏。
-
秉笔振芳步,少年且吏游。官闲高兴生,夜直河汉秋。念与清赏遇,方抱沉疾忧。嘉言忽见赠,良药同所瘳。高树起栖鸦,晨钟满皇州。凄清露华动,旷朗景气福偶宦心非累,处喧道自幽。空虚为世薄,子独意绸缪。
-
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小的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
-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出处】唐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胄 》 【意思】在冥冥日暮时,霏霏烟雨中,诗人送别 友人,离情绵绵,不禁潸然泪下,泪水与雨水交融在一起沾湿了衣襟。 作者用直抒胸臆的诗
-
嘉子治新园,乃在太行谷。山高地苦寒,当树所宜木。群花媚春阳,开落一何速。凛凛心节奇,惟应松与竹。毋栽当暑槿,宁种深秋菊。菊死抱枯枝,槿艳随昏旭。黄杨虽可爱,南土气常燠。未知经雪霜,果自保其绿。颜色苟不
-
竹枝词·杨柳青青刘禹锡【原文】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1]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2]却有晴。【注释】[1]踏歌:亦作“蹋歌”
-
【原题】:彭及之邀吴仲源杨公济与某夜会望湖楼独某后期为关所隔偶成四篇以呈诸君
-
醉折残梅一两枝,不妨桃李自逢时。|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醉折残梅一两枝,不妨桃李自逢时。》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张中行《怀疑与信仰》原文 除了记人的文章以外,张中行还以说理文见长。他这个人其实是相当理性的,受过相当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所以他的学术著作如《顺生论》、《禅外说禅》、《文言和白话》等都条理井然,自成体
-
南朝·宋·刘义庆 温公丧妇。从姑刘氏家值乱离散 2 ,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属公觅婚 3 。公密有自婚意,答云:“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 4 ?”姑云:“丧败之余,乞粗存活,便足慰吾余年,何敢希汝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