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项羽初起吴中》全文、翻译和鉴赏
(节自 项羽本纪)
项籍者,下相人也①,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②。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③,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⑤。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⑥,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⑦。梁与籍俱观,籍曰: “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 “毋妄言,族矣⑧!” 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⑨。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 “江西皆反⑩,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11)。”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 “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 “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 “诺!” 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12): “可行矣。” 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13)、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 “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 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14)。
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15),未能下。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16),曰: “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译文】 项籍是下相那个地方的人,字羽。他最初起事时,年仅二十四岁。其叔父叫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项燕,项燕是被秦国的将军王翦打败而自杀的。项氏家族世代都是楚国的将军,封在项那个地方,因此姓项。
项籍年少时,读书不成功,就去学剑; 学剑又不成功,项梁对他十分愤怒。项籍却说: “读书只要能够记录人的名字姓氏就够了,剑也只能抵敌一人,不值得学。我要学的是能敌万人之技术。” 于是,项梁便教他些兵法。项籍高兴极了,但当他略知兵法中的一点常识,就又不肯再学了。
项梁曾经与罪案有牵连,他便求蕲县的狱官曹咎写封说情书信送给栎阳狱官司马欣,请求赦免其罪。司马欣为了交情,因此项梁被牵累的事得以了结。项梁又因为杀了人,便与项籍避祸到了吴中。吴中那些有声望的人,本事都不及项梁,因而都在项梁管辖之下。每当吴中有大的徭役或丧事,项梁时常主持办理,他私下用兵法组织那些当地的流寓客民和土著丁壮。因此,宾客子弟都知道项梁很有才能。秦始皇帝出游会稽,渡过浙江时,项梁和项籍都在那里观看,项籍说: “那个皇帝我可以取代他啊!” 项梁急忙用手掩住项籍的口,说道:“不要胡说,要被灭族呀!” 项梁暗中却因此器重、赏识项籍。项籍身高八尺多,力大能举鼎,才华出众。虽在吴中土生土长的子弟,都敬畏项籍。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人在大泽乡中起义。这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 “长江以北都造起反来,这也是天要亡秦国的时候了。我听说,‘能先发的,则能够制服别人; 后者,就被别人所制服。’ 我打算发兵,令你和桓楚二人做将军。” 此时,桓楚正逃亡在湖荡中。项梁说: “桓楚逃亡出去,没人知道其下落,惟有项籍知道他罢了。” 项梁便出来悄悄吩咐项籍,叫籍拿了剑在门外待命。项梁又进去和郡守坐下,说: “请你召唤项籍来,命令他去请桓楚。” 郡守说: “可以!”项梁便叫籍进来。不多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道:“可以动手了!” 于是,项籍立刻拔剑,斩了郡守的头。项梁拿了郡守的头,把郡守的官印系在身上,郡守的侍从护卫惊恐万状,场面骚扰纷乱。项籍杀了郡守府中数十百人,整个府里都恐惧骇倒,没人敢起来抵抗。项梁便召集早先熟悉的豪杰吏士,把之所以要起事反秦的大道理告诉他们。于是,项梁叔侄就在吴中起兵,并派人到各县去征兵,得了精兵八千人。项梁又分别安排吴中那些 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做校尉 (将军以下的军官)、候 (军候)、司马 (执行审判的军官) 等官。有一人没有得到项梁任用,这人自个去问项梁缘由。项梁说: “从前,办一桩丧事时,叫你主管某事,你不能胜任,因此不能任用你。” 众人都佩服。于是,项梁便做了会稽郡守,项籍做了偏将,镇压并安抚了郡辖下的各县。
有个广陵人叫召平,替陈涉攻打广陵,还未得胜,听说陈涉兵败逃走,秦兵又要打来了。于是他便渡过长江,伪造陈涉的命令,授封项梁为楚王上柱国,并说: “江东已经平定,赶快带兵往西边去打秦军。” 项梁便带了八千人马渡过长江,向西面进发。
【鉴赏】 本文写出了项羽及其叔父项梁初起吴中的经过,分为起事前、起事中、起事后三层。
起事前。重点写项羽的兴趣爱好及奇志。学书不成,认为书只记名姓而已;学剑不成,认为剑只能一人敌,要学万人敌之术; 学兵法,仅知其意,不竟学。三件小事就写出了项羽青少年时代的顽劣。但当看见秦始皇游会稽的威风时,竟发出: “彼可取而代也” 的壮语,竟使其叔父项梁也奇其大志。
起事中。集中写他与叔父项梁在陈涉等于大泽乡起义的背景下,如何机智地杀会稽守殷通,宣告起事,举吴中兵,得精兵八千,并公正地任用吴中豪杰,从而奠定以后建业的坚实基础。
起事后。项梁得召平矫陈涉之命,被拜为楚王上柱国。项羽随叔父项梁带八千子弟兵渡江而西征。
文章层次清晰。鲜明的个性跃然纸上,项梁的多谋善断,项羽的豪爽勇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绛树无花叶,非石亦非琼。世人何处得,蓬莱石上生。
-
锦帷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牡丹,花中之王。每当春回大地,百花吐艳的时节,她便身着盛妆,聚彩
-
对酒临流奈别何,君今已醉我蹉跎。分明记取星星鬓,他日相逢应更多。世间人事有何穷,过后思量尽是空。早晚同归洛阳陌,卜邻须近祝鸡翁。
-
萧纲 圆花一蒂卷,交叶半心开。 影前光照耀,香里蝶徘徊。 欣随玉露点,不逐秋风催。 萧纲即梁简文帝,南朝梁诗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自幼聪敏,好学能文,自称“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他主张“文章且须放荡
-
[秦] 李 斯 臣闻吏议逐客 ① ,窃以为过矣 ② 。 昔缪公求士 ③ ,西取由余于戎 ④ ,东得百里奚于宛⑤,迎蹇叔于宋 ⑥ ,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⑦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
-
梦寐乍醒,靡饥隐动,如蚁蚕食,复难成寝。揭灯披衣,见寅时之末,天地初开,夜如山空,月若雪吹,心下甚喜。逐调白水作杯中酒,烹美文为盘
-
往见泰山乔岳,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予甚愧之,当与
【名句】往见泰山乔岳 ① ,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
-
不谢古名将,吾知徐太常。年才三十馀,勇冠西南方。顷曾策匹马,独出持两枪。虏骑无数来,见君不敢当。汉将小卫霍,蜀将凌关张。卿月益清澄,将星转光芒。复居少城北,遥对岷山阳。车马日盈门,宾客常满堂。曲池荫高
-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 ① ,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 ② 。”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吕氏春秋·贵公》 【注释】 ①索: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出处】 唐李白 《将进酒》 【翻译】 你可曾见?高堂上对着明镜照见满头白发,早晨时还缕缕青丝,晚上已如雪样白。 【原诗】 见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