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荆人遗弓”注释、翻译和解说
——吕氏春秋·贵公
【注释】
①索:寻找。②去其“荆”而可矣:“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去掉“荆”字, 就是“人遗之, 人得之”。
【意译】
楚国有个人丢失了弓,不肯去把弓找回来,说道:“楚国人遗失的,楚国人拾到它, 又何必去寻找呢?”孔子听说了这件事, 说: “把他话中那个‘荆’字去掉就合适了。”老聃听说以后说:“去掉那个‘人’字就更合适了。”所以说老聃这样的人算是到了大公的最高境界了。
【解说】
楚人遗弓而不索,是出于在楚国遗弓,必为楚人所得的观念,楚人以国为家,就非一般自私小人可比。而孔子则更进一层,“去其 ‘荆’可矣”,言下之意,即“人遗弓,人得之”。在孔子心目中, 已去除了国家的观念,而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这种以天下为公的思想,可以说已达到了人生的一种很高的境界。不过, 以孔子的境界与老子相比,似乎还有距离。老子言“去其‘人’而可矣”,在这里,老子已经忘却了人的存在, 而与天地万物共为一体了。老子向来主无为而法自然,他倒并非是真正忘记了人,而是要将人从世俗中超脱出来,泯灭自我,与自然同一,从而获得人生的一种至境。楚人、孔子、老子,可以说是人生之三境, 尽管三者之间境界有别,但“去私”是这三境之中心。如果将此与现实人生相比照,不知要使多少人汗颜不已。“利欲熏心”对某些人来说并非夸张,在这些人心目中,只要能够满足个人的欲望,便可以不择一切手段,他们一心向社会索取,而不思为人类奉献,哪里还谈得上一点去私为公。如果人人如此,人人为私,私欲横流,人类生存的基石终有一天会被私欲的洪流冲垮,这决不是什么杞人忧天。当我们重新品味一下“荆人遗弓”这则寓言所体现的三种境界时,但愿它能于现实人生有所补救。当然,这则寓言又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尚同贵公”思想, 在中国, 由于排斥了真正的个人, 所以也就隐去了真正的大公。
【相关名言】
真正之大人物, 常去私情私欲,以身献诸世, 报酬则待千载之后。
——法国 罗曼·罗兰夫人
人们永恒的责任是证明他的力量、天才,并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发展这些特长。
——英国·拉斯金
-
鞍之战是公元前589年晋齐在鞍(今山东济南附近)进行的一次争霸战。春秋中期,随着晋的霸业的中衰,和晋一向站在一边的齐,渐渐对晋产生了蔑视的态度。齐顷公即位,想重振齐国。这时,晋使郤克来齐,他脚跛,齐顷
-
有所思 ② ,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 ③ ? 双珠玳瑁簪 ④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 ⑤ ,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⑥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 ⑦ ,兄嫂当知之。 妃
-
【原题】:山间大风雨昼夜不止闻松声撼床戏成拙语谩录呈葺芷参溪
-
古文·出师表 诸葛亮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
-
昨日看成送鹤诗,高笼提出白云司。朱门乍入应迷路,玉树容栖莫拣枝。双舞庭中花落处,数声池上月明时。三山碧海不归去,且向人间呈羽仪。
-
火乌日暗崩腾云,秦皇虎视苍生群。烧书灭国无暇日,铸剑佩玦惟将军。玉坛设醮思冲天,一世二世当万年。烧丹未得不死药,拿舟海上寻神仙。鲸鱼张鬣海波沸,耕人半作征人鬼。雄豪猛焰烈烧空,无人为决天河水。谁最苦兮
-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李白的诗句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上一句:野竹分青霭
翻译:茂密的野竹隔着一层青青的雾气
意思:诗人描写了茂密的野竹隔着一层青霭的景象
下一句:无人知所去
翻译:没有人知道去了哪里
意思:诗人感慨自己的行踪无人知晓
【诗句】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出处】唐·李白《访戴天山 -
水仙子·吴山秋夜 张可久 山头老树起秋声。沙嘴残潮荡月明。 倚阑不尽登临兴。 骨毛寒环佩轻。桂飘香两袖风生。 携手乘鸾去。吹箫作凤鸣。回首江城。 张可久:
-
作者: 李允文
-
树头啄木常疑客,客去而瞋定不然。脱辖已应生井沫,解衣聊复起庖烟。平生诗酒真相污,此去文书恐独贤。早晚西湖映华发,小舟翻动水中天。寂寞东京月旦州,德星无复缀珠旒。莫嗟平舆(舆音预。)空神物,尚有西斋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