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柳宗元《钴鉧潭记(永州八记之二)》原文、赏析和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柳宗元《钴鉧潭记(永州八记之二)》原文、赏析和鉴赏

柳宗元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坠之潭,有声潈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柳宗元在送南信州量移澧州序文中曾感慨地说:“永州多谪吏。”唐代的永州确是安置朝廷“流犯”之地。“永贞革新”流产,王叔文遭戮,王伾,韦执谊病卒于贬所,像柳宗元等“八司马”这些近于“谋逆大罪”的拘囚,被贬放永州等地,连亲朋故旧均不敢贸通音讯,其间虽有多次赦宥,均被保守派以不符赦例,而不得宽免。

柳宗元在永州贬所的前五年,竟一直没有一处固定的住处,曾先后数次迁居,开始他寄身龙华寺,元和四年,又于法华寺构西亭而居,“五年之间,四为大火所迫”(与杨京兆凭书)。他曾多次投书亲友以求援,却毫无结果。元和五年(810)为久居计,他于潇水西侧支流,冉溪之上买田一方,清污除秽,穿池引泉,筑屋如农圃,开始定居生活。

在这段不断迁徙的日子里,不论是他寄身龙华,还是暂栖法华,他都常常遥望南方那传说中虞舜南巡“陟方而死”的九疑山,或北眺他日夜悬想的长安。但更使他触景生情,神驰景外的,却是与当地友人吴武陵、李幼清和族弟柳宗玄等游赏永州的神奇山地与漫漫潇水。那里有因风雨剥蚀形成的奇岩怪石,有葱茏竹树掩映的清溪碧潭。长期生活于北国的柳宗元,看不够这秀美妩媚的南国风光,更极其敏锐地捕捉到了蕴藏于永州的自然美。

柳宗元被黑暗现实压抑的心情,开始在山水胜境中得到抚慰。元和四年秋,当他畅游西山,写出始得西山宴游记后,又接连写出了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和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这便是永州八记中的前四记,长期徜徉于秀美山水,使他有可能选择观察与描绘自然美的最佳角度。当他再将自己抑郁幽愤之情,寄寓于当地那被弃置的美丽自然时,他的山水游记便成为景色动人,真情感人的瑰奇画卷。钴鉧潭记这不足二百字的短制,就是其中精彩的一笔。

钴鉧,即熨斗,以潭形似熨斗而得名。柳宗元记此潭,先点明位置,示读者以方位:“钴鉧潭在西山西”。这个开头,看似平常,若与其后各篇对照来读,可体味到作者做八记时,已有整体构思了然于胸。每篇的开头,总是以不同方式与上篇相关合,而承接方法诡奇多变,形成前后连贯,相映成趣的特点,如本篇以示其方位后,便与首篇“始得西山”之事构成自然联系; 在其后的钴鉧潭西小丘记开篇,则以“得西山后八日,又得钴鉧潭”,与前两篇句连。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则开篇示距离:“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又与前文肌理相通。这种例子还有许多,从中不难看出作者构文的匠心。

钴鉧潭的形成,盖因有一股欢腾充沛的活水。作者便从“水”字写来:“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寥寥数语,道出了注入潭中之水的形态是“奔注”而下; 交待了水流曾有一次转向,是因“抵山石”而迂回的。行文简洁而明朗,一如溪水畅流,毫无滞重之感。

冉水几经曲折,“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止。”这里,柳宗元巧用了“暗喻”、将急流比作性格暴戾的,不拘形迹的狂徒,在峻险地势的颠摇中,凶性大发,冲荡不止。它以浪花为齿,无情地吞噬酥松的岸土,直遇到顽石塞口,才不得不罢休。这时,一个“旁广而中深”的水道,已在湍流的冲击下形成了。这一段文字也很简短,但写出了地势的逶迤变化,水道的成因形状,特别是将水势的峻急无羁,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个“暴”字,一个“啮”字,使本无生命的流水,获得了生命的灵性,独特的个性。柳文用词峭拔精确,文约而意丰的特点,由此可见一斑。

那冉水奔腾而下,遇石受阻,遂“流沫成轮,然后徐行。”急流回旋,拥浪吐沫,形成车输般大小的旋涡。柳宗元不说这旋涡“如轮”,而说它“成轮”,是着意在写旋涡之大。待水流渐缓,汇成了“清而平者且十亩余”的一潭碧水,这潭“有树环焉,有泉悬焉”,仅仅八字,画出了这修林环绕,素湍长流的佳处。这里,便是柳宗元寻觅到的钴鉧潭了。

就在景渐入佳境时,柳宗元的画笔却旁宕开去,记叙了一段他游潭时的插曲: 一位住在潭边的农户,看柳公潭边赏景,一日,专程前往柳的住处,告诉柳宗元; 自己因“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不得不除草开荒,又不得不被迫迁居,在走之前,“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显然,农夫这一请求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是在暗中观察了这位潭边游客确是可信托之人,方敢启口的。永州本是荒僻边地,生荒之地的“官租私券”,竟让山中只求麻衣菜腹的山农走上卖田免祸的悲路,那当时封建统治者对人民压榨之惨烈,便可以想见了。

柳宗元该是出于深切的同情吧,他“乐而如其言”,爽快地答应了农夫的请求。这一段貌似断然楔入的故事,看去象与全文游离,其实包含着柳宗元的孤诣——他待罪南荒,已被剥夺了政治生命,上对朝廷大事,下对民生苍痍,若要直抒胸臆,痛陈民情,非但毫无作用,甚至会招致横祸。但柳公的爱民之心未泯,只得以貌似平淡的笔墨,在山水游记中不动声色的聊记一笔,其中的激愤与不平,自在这平淡的一笔之中了。

柳宗元在潭边荒田上“崇其台,延其槛”,稍加整饰,又引山泉达于高处,再注入潭中,浪激水翻,“有声潈然”。柳宗元迷恋于钴鉧潭的美景,尤其欣然自得的是,在潭边“尤以中秋观月为宜”,因为在清泉的鸣响中,可“见天之高,气之回”。此情此景,该能涤荡柳宗元胸中的那一口闷气吧?

柳宗元在篇末道:“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看样子,他好像真是忘情于钴鉧潭的幽静山水,乐不思蜀了,其实,此句当做反话看。乍看,柳公似乎是心旷神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但这只是暂时的解脱,偶尔的遗忘。“拘情病幽郁,旷志寄高爽”(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于“高爽”处去寻一时之“旷达”,这本就是“幽郁”所迫,所折磨使然的。篇末这句饱含深意的感慨,留给读者一种深长的余韵。

柳宗元行文峻洁,这是柳文的重要特征。对什么是“洁”,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能自雕斫,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便止,”(答温夫书柳河东集卷三十四)即把达意作目标,不雕凿,去冗言。这篇钴鉧潭记短小精悍,语言清新明快,毫不拖沓雕琢,极富表现力,正可作为他为文“尚洁”的诠注。



猜你喜欢
  • 名诗《起早》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起早》 袁枚 起早残灯在,门关落日迟。雨来蝉小歇,风到柳先知。借病常辞客,知非又改诗 ① 。蜻蜓无赖甚 ② ,飞满藕花枝。 【注释】 ①知非:《淮南子·原道》:“故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谓有

  • 《胡同里的时光》徐秋芳散文赏析

    那条黄沙土巷道我家住的那条胡同巷道铺满了黄沙土。胡同里的人们踩着黄沙进出,爽利,沙土恋着人们每一双脚,越来越坚实。巷道旁是两溜院子

  • 苏轼《寄虎儿》全诗鉴赏

    独倚桄榔树,间挑荜拨根。谋生看拙否,送老此蛮村。

  • 《宫词一百首(并序)(录五十首)赏析》

    【注释】:(昔王仲初作《宫词》百首,乃其后王禹玉拟之。盖仲初实与宦官相善,而禹玉司北门直,故二子写唐宋宫中情景缥缈如画,然风格稍稍降矣。夫词家不以多寡为盛衰,王少伯古宫词不数首,而秾雅俊逸,真遗响千春。余自华阳礼茅君还,月夜入兰陵桃花园,适

  • 《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赏析》

    本篇抒写惜春情怀,层层铺叙,多有转折,但却不厌其详尽情发露,在于真情贯注,气势充沛。   “ 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这一问,从古到今真不知重复了多少遍。问春何苦匆匆,问春去往何处,问春几时归来;问得带七分难舍,问得带三分哀怨

  • 《杜鹃诗·戴昺》原文与赏析

    戴昺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千山万水家乡路。今年又负故园花, 来岁开花定归否?归去归去

  •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五十七章) 忌讳是限制人民行动的法条。原本有引导老百姓向善之心,但禁令如果太多的话,反而使人民陷入贫困。这是因为禁令太繁苛,人民动辄得咎,不能安心工作,所以越来越贫穷。

  • 白居易《梦苏州水阁寄冯侍御》全诗赏析

    扬州驿里梦苏州,梦到花桥水阁头。觉后不知冯侍御,此中昨夜共谁游?

  • 卜珊珊《兰花三叠》

    舌头轻轻一卷,你就可以发出一个音:兰。兰,是兰陵的兰,兰园的兰,兰花的兰。兰生幽谷,为了这座以兰打头命名的城,她迈着矜持的步子,忍

  • 韩愈《次石头驿寄江西王十中丞阁老》全诗赏析

    凭高试回首,一望豫章城。人由恋德泣,马亦别群鸣。寒日夕始照,风江远渐平。默然都不语,应识此时情。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