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步辇图》赏析
步辇图
唐· (传) 阎立本作
绢本设色
纵三八.五厘米
横一二九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此卷一说为宋摹本。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书有关故事,并录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两行。
阎立本作为初唐大画家,常常配合当时政治上的重大事件进行创作。如武德九年(626)画秦府十八学士图、贞观十七年(643)画凌烟阁功臣图,所表彰的人物都是李世民的重要辅佐,也反映了庶族地主参与政权活动势力的增长。太宗死后,阎立本还设计了昭陵列像图。此外还作有西域图、永徽朝臣图、外国图、步辇图等。从这些作品不难看出,表现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题材在阎立本绘画创作中占有很大比重。
步辇图卷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松赞干布派使者禄东赞来迎公主受到太宗接见的历史事件。体现了唐太宗正确的民族政策,记录了一千三百多年前汉、藏民族友好往来的亲密关系,是一件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作品。
资治通鉴卷195“唐纪”十一载:“吐蕃赞普遣其相禄东赞献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以请婚。上许以文成公主妻之。”步辇图卷上章友直小篆记述了太宗接见禄东赞的一段故事,此亦见于旧唐书·吐蕃列传:“初,太宗既许降文成公主,赞普使禄东赞来迎。召见顾问,进对合旨,太宗礼之,有异诸蕃,乃拜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又以琅玡长公主外孙女段氏妻之。禄东赞辞曰:‘臣本国有妇,父母所聘,不忍乖,且赞普未谒公主,陪臣安敢辄取。’太宗嘉之。”汉、藏和亲在当时是重大事件,作者没有去正面表现热烈的场面,而是选取了双方代表人物会见的侧面进行刻画、揭示。
画卷上共绘有十三个人物,分两组,右部以唐太宗为中心,九名宫女抬着步辇,手执华盖、长扇,簇拥而至。左边三人顺序排列,前面是宫廷礼官,中间是禄东赞,后面跟着一名译员。两组人物形成画面的两个重心,并以右部密集人物为主,唐太宗则是核心人物。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在位时天下大治,常以“亡隋为戒”,能够任贤、纳谏,此图创作时期正值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对于这样一位“英明人主”,阎立本作为朝臣,当然是充满崇拜之情。他笔下的唐太宗面相丰腴英俊,雍容大度,目光深邃,满含威仪,表情庄重,体魄魁伟,面对吐蕃使者,思虑着汉、藏和亲,稳定边陲的国家大事。其头像刻画尤为出色:双目上挑,透着俊美睿智,眉宇松宽显示了信心和愉快,嘴唇微闭,含威示重,丰满的脸庞、长长的耳朵都属于“帝王之相”,细长的胡须更添加了几分王者风范。
作者运用传统的对比表现手法是相当熟练的。为了突出唐太宗的至尊风度,作者安排了宫女加以衬托。首先从造形比例上形成对比:宫女们娇小玲珑、五官细小、身材修长,尤显出唐太宗的高大硕壮。其次从表情上形成对比:宫女们年轻可爱、顾盼生姿,反衬出唐太宗的深沉庄重。再从动与静上形成对比:几个宫女或抬辇或执扇,或躬背或昂头,或侧趋或正行,左摇右晃,姿态多样,表情不一,而唐太宗则正襟端坐于辇上。色彩上也形成对比:在红绿相间的宫服掩映中,太宗的褐黄色衣衫、黑色靴帽尤具庄肃之概。
这组人物构图由两根粗重的扇柄归纳为金字塔形稳定、完整的形式,只是依靠左右两组人物动作的趋向线和目光、注意力的趋向线互相联系,从而得以避免孤立脱节之弊。
步辇图
左部三个人物身材由高到矮的构图线型的形成,一方面应该承认是基于描写对象的特定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作者有意利用这条斜线与右部构图相顺应,以求达到全幅构图的一致性。前面一人红袍虬须,手执笏板,表情沉着老练,导引禄东赞前来晋见。最后一人穿白衣、执笏板,谨慎惶恐,是翻译人员,形象与李重润壁画中的内侍甚为相似。中间的禄东赞是这组人物的中心,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第二号人物。据史书记载,禄东赞是吐蕃酋长,弃宗弄赞时为相,弄赞卒后,因赞普年幼,国家大事皆委禄东赞,其家族掌握吐蕃军政大权达五十年之久。他为人性情明毅庄重,用兵有节制,深为国人所重。对这样一个人物,作者首先强调其内在的精神气质:宽阔的前额布满了深而长的皱纹,举止谦恭,态度严肃诚恳朴实,眉头微蹙,双目闪烁着智慧,既流露出对大唐天子的敬畏之情,又不失一邦良佐的持重仪表。同时认真描绘了人物的民族特征,如藏族的面相特点和小团花衣袍等,运用流利的铁线描表现绸缎的质量感,团花的描绘也真实而华丽,使人物在一白一红的左右映衬之下更为突出。
步辇图卷在表现技巧上已相当成熟,衣纹墨线圆转流便、疏畅坚实,五官须发的勾画准确精细。局部配以晕染,像靴筒的折皱处等。色彩渲染浓重淳净,几块大面积的红色分布有致,扇面的两块石绿色穿隔其间,富于韵律感。此图作为初唐绘画从人物造型到线条、色彩使用等都明显带有南北朝晚期和隋代绘画的意味。
纵观全图,作者有重点、有分寸地刻画了不同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各种动作、表情、心理状态。李嗣真续画品录评阎立本人物画说:“至若万国来庭……百蛮朝贡……尽该毫末,备得人情。”由此图验之,实不为过。
-
(清)汪沆 垂杨不断接残芜①,雁齿红桥俨画图②。 也是销金一锅子③,故应唤作瘦西湖。 【题解】 长春湖即瘦西湖,在扬州西北郊。原名保障湖,亦称炮山河。自隋唐以来,即为风景胜地。清代扬州为南北大运河交汇
-
[宋]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这首诗的诗意很明白,说群岭万山中有一条溪,万山阻着溪不许水流前奔,那溪水在山间日夜不停地喧闹,待溪水到了山脚尽处,喧哗
-
典源出处 《新唐书 张荐传》:张荐字孝举,深州陆泽人。祖鷟,字文成,早惠绝伦。登进士第。考功员外郎骞味道见所对,称天下无双。员外郎员(yun) 半千数为公卿称鷟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鷟青钱学士。
-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出处】唐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翻译】英俊灵秀之士纷纷出仕,使隐士们 再也顾不得隐居了。诗人借用典故,含蓄地点明: 士为知己者用, 君主贤明,方能招徕贤能之士
-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 ① 。 烈火初张照云海 ② ,周郎曾此破曹公。 【释词】 ①楼船:一种高大的战船。 ②初张:初,刚刚;张,布满、充满。《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
-
每一朵野花都令我沉醉!在一次一次遇见的喜悦里,慢慢走着。没有一点犹疑,亦不带一丝叹息。当风吹过耳畔,吹过面庞,吹过葱茏的青山和田野
-
《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大戴礼记》原文鉴赏
-
美人为我弹五弦,尘埃忽静心悄然。古刀幽磬初相触,千珠贯断落寒玉。中曲又不喧,徘徊夜长月当轩。如伴风流萦艳雪,更逐落花飘御园。独凤寥寥有时隐,碧霄来下听还近。燕姬有恨楚客愁,言之不尽声能荆末曲感我情,
-
《中华通韵》 倾髻寥寥,孤枕韶风思化梦, 离襟在岸好呼碣,泊步漫无觉。 故人求索匆匆客,误了青春裁旧叶。 这般遗恨泪撷择,江月滞情疴。 注:平仄互叶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