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诗词之《火烧赤壁》鉴赏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①。
烈火初张照云海②,周郎曾此破曹公。
【释词】
①楼船:一种高大的战船。
②初张:初,刚刚;张,布满、充满。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重。”
【赏析】
东风刮起,赤壁大决战开始了。周瑜指挥吴军全线出击,江上“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张开”;岸上曹营被火烧着,于是“满天火起”,“满江火滚”,顿时,曹军陷入一片“火林”火海之中……这首诗便是火烧赤壁的写照。
这首诗是从李白赤壁歌送别一诗上节取的。李白此诗前四句写赤壁怀古,后四句写送别之情。并以送别地曾发生过的赤壁英雄事迹,去鼓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的朋友“——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其诗感情脉络很清晰,赤壁怀古不过是个触景生情的引子而已。小说家把它引入小说情节之中,用诗的意象更凝炼地去涵盖火烧赤壁的壮观景象。
小说家铺叙了赤壁鏖兵,周瑜先斩诈降的蔡和,“用血祭旗”;接着黄盖“乘一天顺风,望赤壁进发”,一接近曹营,便“一齐发火”,随后“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而诗歌只用了十四个字便鲜明地突现了火烧赤壁的壮观,想当年曹操号称百万雄师,战舰千列,旗帜林立,气势凌厉! 周瑜只一把火,便将“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抓住了最典型的意象——楼船、烈火,渲染了浩大壮阔的战争场面。这谋略,这气势,何等的豪迈啊! 精辟优美的诗句强化了小说情节氛围和历史的情绪。
-
古观正依林麓断,居民来说水泉甘。乱溪赴渭争趋北,飞鸟迎山不复南。羽客衣冠朝上象,野人香火祝春蚕。汝师岂解言符命,山鬼何知托老聃。(观有明皇碑,言梦老子告以享国长久之意。
-
惜彼满日暮,爱此寒泉清。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
-
尧 ① 让天下于许由 ② , 曰: “日月出矣, 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 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 夫子立而天下治, 而我犹尸 ③ 之, 吾自视缺然 ④ 。请致天下。”许由曰
-
八月十五中秋节,在我国民间又叫团圆节,这一天人们希望家人都在一起团聚,望着天上圆圆的月亮,享受人间团圆之福,所以民间又叫“女儿节”。连吃的东西也要有团圆的意味,除圆圆的月饼之外,我国中原和西北一带的人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干部教育培训教材•经济建设卷
【360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干部教育培训教材•经济建设卷(张占斌主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6 1万字,2018年3月第1版)△
-
“丁香结”,词牌名,以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诗句意为名。双调,九十九字。前片九句,五仄韵;后片十句,五仄韵。 “香袅”三句,化用李商隐“客散酒醒深夜后,犹持红烛赏残花”诗意。一“曾”字,点出这是追忆夜赏海棠花。此言词人回忆起从前有
-
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垂影入晴光。 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瀛燕坐凉 ② 。 沧海桴浮成旷荡 ③ ,明河槎上更微茫 ④ 。 何须辛苦求人外 ⑤ ,自有仙乡在水乡 ⑥ 。 ①此诗为作者知齐州时作。诗写大明湖
-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亡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未如鸥鸟惯。相伴。也应学得老渔蓑。 作品赏析【注释】①作于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时
-
南陆铜浑改,西郊玉叶轻。泛斗瑶光动,临阳瑞色明。盖阴连凤阙,阵影翼龙城。讵知时不遇,空伤流滞情。
-
此词写元宵节后的独酌思乡。“迟迟月”与“翦翦风”,点缀出早春夜晚的清寒,也烘托出怀乡的愁绪。末两句以歌酒故作宽解,更见乡愁的深挚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