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爱情诗词《》摽有梅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诗经·召南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倾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是一首古老的民间情歌,大约产生于春秋时代今湖北境内。全诗歌咏了一个妙龄少女求爱寻偶的急切心情。
“摽有梅”,向来理解为比兴,其实是赋的手法。古时每当二三月份,民间青年男女,相聚寻爱,奔者不禁。诗中的“摽有梅”便是这种场景下女子向男子示爱求偶的一种方式。“摽”音飘,击也,有掷物触人的意思。“梅”,与“媒”同音,因之在特定场合“梅”便一字双关,有了媒合的喻意。摽梅便是掷梅予人,表示爱情,寻求配偶,极富生活气息和民间情调。
这首诗构思简明,通过一个动作和一个心声的描写,便把主人公求爱寻偶的急切心情表现出来了。诗的主人公是一个豆蔻年华、情窦初开的民间少女。大约是阳春三月,她手提一篮儿梅子前来聚会。在人群中她瞄准了一个心中倾慕的小伙子,抓起梅子连连投去。随着这示爱的动作,积聚内心的爱欲冲开心扉,并发出动人的歌唱:“钟情于我的人啊,赶快趁这吉日良辰来追求我吧!”这歌声荡漾着怀春的激情,散发着诚挚的芳香,呼唤着爱情的到来。性格天真外露,心地晶莹纯美,感情炽烈,追求急切,真是袭人肺腑,感人至深。
这首诗发挥了重章叠咏的作用,把少女求爱寻偶的急切心情揭示得极有层次。首章言“其实七兮”,这是说梅子投出去了十分之三。次章言“其实三兮”,这是说梅子投出去了十分之七。末章言“倾筐塈之”。“倾筐”,指斜口的小提篮儿。“塈”(音气),“给”的意思。这句是说梅子既已投尽,那就连提篮儿也一起给你吧。梅子投出去的越多,意味着求爱的心情越强烈。因此随着梅子的渐次投出,少女求爱的心理也在发生变化。首章言“迨其吉兮”,说的是吉日;次章言“迨其今兮”,强调的是今天;末章言“迨其谓之”。“谓”,“归”的借字,出嫁的意思。这里不是呼唤对方来追求自己,而是表白自己要嫁给对方。如果说首章是在试探对方,那么次章便是向对方进逼了,而末章则达到了感情的高峰。这时在少女的内心,似乎单独的我已不复存在,幻想着与对方融为一体,实现美好的结合。可见,三章表现了三个心理层次,其对爱情的追求,一层比一层强烈。这便清晰而真切地揭示了少女在求爱过程所经历的心理变化,具体而细微地再现了她内在的感情世界,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满和鲜明。可以说这是成功运用重章形式的一个范例。
这首诗描写了对异性的倾慕与追求。这是普存于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诚如我们平常所见到的那样,哪一个青年男子不善钟情,哪一个妙龄少女不曾怀春,这是人神圣的纯洁的天性。祝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这恐怕便是我们读后的共同感受吧。
-
移民生活新画卷——读马慧娟散文集《希望长在泥土里》◎余海堂一群女人散落在早春的田野里,扎着头巾,戴着口罩,只剩下两只眼睛在扑腾,盯
-
【注释】:
-
《五湖泛舟》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国语·越语下》:“范蠡辞于王曰:‘君王勉之,臣不复入越国矣。’王曰:‘不谷疑子之所谓者何也?’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
-
萧条腊后复春前,雪压霜欺未放妍。昨日倚栏枝上看,似留芳意入新年。
-
【注释】:一位女子痴迷而挚烈的爱情誓言。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诗的大意是----天啊!我要和你相爱,一辈子也不断绝。除非是山没有了丘陵,长江、黄河都干枯了,冬天雷声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与地合到一起,我才敢同您断绝!
-
见《山东文学》条。
-
归熙甫遂初堂记 宋尤文简公,尝爱孙兴公《遂初赋》,而以“遂初”名其堂,崇陵书扁赐
-
戴复古去年汝来巢我屋,梁间污泥高一尺。啄腥抛秽不汝厌,生长群雏我护惜。家贫惠爱不及
-
刘基《古戍》明山水诗鉴赏 刘基 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 九州犹虎豹,四海未桑麻。 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 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 刘基的这首诗可能写于元末。那正是兵荒马乱的年代,战火给人民带来了
-
此诗通过竹亭述志,赞扬了兄弟之间志同道合、友爱情深的思想感情。全诗叙写自己与诸弟很友爱,且都有远大的志向,像古代的竹林七贤一样,常雅集竹亭,饮酒抚琴,以寄托豪情逸气。 在意象运用上,此诗以竹作为清幽和隐逸的意象。竹在古代,是潇洒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