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名著《李卫公问对》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李卫公问对是一部问答体著作,大约是唐贞观十八年(644年)至二十三年(649年)二月,前后六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和卫国公李靖讨论兵法的问答记录。该书不分篇章,话题错落散漫,计有九十八问答。主要围绕“奇正”、“虚实”、“主客”、“攻守”几个方面的军事理论问题生发议论,着重探讨争取作战中的主动权问题,认为“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同时,对阵法布列、古代军制、兵学源流以及教阅与实战的关系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廓清异说,提出独到的见解。
该书从探讨孙子“奇正”命题入手,对如何争取主动作了深入分析和多方面的联系。首先,它指出奇正原是指正兵变为奇兵,即古代五军阵(东、南、西、北、中)中,位于“阵地”的正兵向“闲地”实施机动变为奇兵,即变五阵为八阵,其中包括兵力的灵活使用和战法的随机应变。该书对奇正的理解,跳出了这个原始的圈子,认为“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其次,它把奇正与“虚实”、“示形”、“分合”等结合起来阐述,探求它们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以正兵对敌之实,以奇兵击敌之虚;利用“示形”,制造假象,荫蔽奇正之变;兵力分散时以集中为奇,兵力集中时以分散为奇。这样就可以“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争取和保证掌握作战中的主动权。
该书对攻防关系也作了比较辩证的阐述,认为将帅可以根据战场实际使敌人“变主为客”,使自己“变客为主”。它首先匡正了一般人认为兵力强则采取进攻,兵力弱则采取防守,把攻、守孤立看待的片面认识,指出“攻是守之机”(进攻是防守的转机),“守是攻之策”(防御是为准备进攻的权变),两者相辅相成,都是为了争取作战的胜利。这样才能避免“攻不知守,守不知攻”的片面指导。它还强调进攻时,不仅要“攻其城,击其阵”,还要攻敌之心,瓦解敌之士气;防御时,不仅要“完其壁,坚其阵”,还要保持自己军队的旺盛士气。
由于对李卫公问对曾有伪托说,对该书评价历史上也时有微辞,但它终以其卓越的理论成就为世人所称道。宋戴少望称该书“兴废得失,事宜情实,兵家术法,灿然毕举,皆可垂范将来”。宋代并将其收入兵学经典的武经七书。在中国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随武经七书的流传而广为传播。其中主张用阴阳术数御兵的愚兵政策,则是明显的封建糟粕。
现存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和明、清以来的武经七书系统诸本。解放军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李卫公问对浅说反映了最新研究成果。
-
南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选二) 岑参 蕃军遥见汉家营, 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 平明流血浸空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 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
-
《吕氏春秋》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1) ?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2)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 (3)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 (4) ,胡可得而法! 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5) 。东
-
我绝不承认两颗真心的结合 会有任何障碍;爱算不得真爱, 若是一看见人家改变便转舵, 或者一看见人家转弯便离开。 哦,决不!爱是亘古长明的塔灯, 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 爱又是指引迷舟的一颗恒星,
-
文武功成后,居为百辟师。林园穷胜事,钟鼓乐清时。摆落遗高论,雕镌出小诗。自然无不可,范蠡尔其谁。
-
全诗三章语言大同小异,这是民间歌谣的共同点。至于三章分别举出栩、棘、桑三种树木,则纯粹是信手拈来,便于押韵,别无其他深意。
-
这首《菩萨蛮》,虽然色彩凝艳斑驳、出言扑朔迷离、词气闪烁不定,但细细察之,却颇能回答此问题。
-
到家是在下午五点钟,洗洗澡,吃吃饭,便已经快近黄昏了。看到这个阔别的古旧家乡,一种亲热之感,正如看到我的年老的母亲一样。我想打听一些事,但不知该打听些什么,就笼笼统统地问我的女人说:近来,家乡情形怎样
-
【原题】:东岩施头陀所隐也头陀唐人初居郡之奉对寺太守独孤见之头陀不加敬独孤怒既去遣吏捕之头陀以笠涉江至此山吏随焉头陀隐岩间两虎守之吏骇退即其地为院昔律今禅予昔侍亲守简数来游再到赋此诗
-
归去来辞归去来辞 东晋·陶渊明 【题解】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良。早年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因厌恶官场黑暗,
-
黄昏饮散归来卧,夜半人扶强起行。枕上酒容和睡醒,楼前海月伴潮生。将归粱燕还重宿,欲灭窗灯却复明。直至晓来犹妄想,耳中如有管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