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雷雨前》赏析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物质世界和心灵世界之间在形式结构上有一种巧妙的对应关系,外在世界的力影响主体内在世界的力,能激起人的相应的情感反应,这就为文艺作品的象征作用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茅盾的雷雨前也许能为这一理论作一个极好的印证。
雷雨前写于1934年夏。茅盾于1930年4月,从日本返回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一扫写作叩门时的郁闷情绪,积极参加“左联”活动,并一度任“左联”执行书记。其间创作了子夜等重要作品,主编文学月刊。1934年,是文化“围剿”与反“围剿”斗争空前尖锐的一年,茅盾自己谈到这篇作品时说:雷雨前“是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三十年代中期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矛盾,特别暗示:1934年虽然是国民党加紧在军事上、政治上、文化上对革命力量大举‘围剿’的一年,黑暗似乎更深沉了,然而涤荡一切污浊的暴风雨却正在酝酿,即将来临,长夜终将过去。”(我走过的道路中册第267页)这段话大体表述了这篇散文的象征意蕴。
作品中反复渲染的那满天里张着的密不通气的“灰色的幔”,是当时整个社会黑暗势力的象征。那“嗡嗡嗡”作响“给你带来传染病”的“戴红顶子像个大员模样的金苍蝇”,那“哼哼哼地,像老和尚念经”、“要喝你的血的蚊子”,是对那些反动官僚政客与御用书报审查官的生动而深刻的写照。至于那躲在树梢头高唱着“要死哟! 要死哟”的蝉儿,则是隐喻帮闲文人及那些被白色恐怖吓破了胆的人们。这形形色色的形象写照,衬托出在“灰色的幔”的氛围下群魔乱舞的情势。
然而,“长夜终将过去”。不是吗,那“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的“巨人”,已在“咆哮发怒了”,它发出“隆隆隆”的怒吼声,一阵紧似一阵地猛砍那“灰色的幔”,终于“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
霍! 霍! 霍! 巨人的刀光在长空飞舞。
轰隆隆,再急些,再响些吧!
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作家笔下的“巨人”,象征着为革命而勇于进击的先锋及其领导者,而作家所热情讴歌和呼唤的惊雷闪电和暴风雨,则象征着整个革命。
雷雨前的象征意蕴,基本上是在对自然现象的写实描绘的基础上生发开来的。按文气节奏,全文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从清早、上午到午后三点光景,循时间推移,先侧重以写实的笔触,着力铺垫空气的闷热、干燥、密不通气,用以渲染“灰色的幔”的厚重。石头是“热烘烘”的,河中心泥土龟裂,干硬得像水门汀,作者由触觉、视觉写到内心的感觉,竭力给人以沉闷的压抑感。至午后三点光景,雷鸣电闪,气候似乎有一点转机,然而一会儿闪电和吼声都消寂了:“空气比前加倍闷! 那幔比前加倍厚! 天加倍黑!”欲扬先抑,把雷雨前的沉闷气氛推到顶端。这里用的是欲扬先抑的笔法。第二层,用第二人称“你”,以假设的语气展开畅想,是在写实基础上,把对客观物象的写实与主观的隐喻式的抒写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作者以粗线条的形象勾画出苍蝇、蚊子的丑态和蝉儿的窘相,突现出整个环境使人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更坏!”明写自然气候,暗示政治空气,一语双关,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然后笔锋一转,由抑转扬:“猛可地电光一闪……人身上像剥落了一层壳那么一爽,”酣畅淋漓地倾泻出作家憋闷良久的压抑的闷气。结尾三句对闪电、惊雷的讴歌与呼唤,笔力遒劲,感情强烈,使人明晰地感到内在意蕴又不失之于直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恰到好处。三个层次先抑后扬抑扬有致,节奏强烈。全篇描写的似是自然界的变幻景象,抒发的则是强烈的时代之音,可与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媲美。
(孙楚荣)
-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 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楚调曲。现存最早的此题诗是南齐谢朓所作:“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
李白--《登太白峰》 【内容】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
作者: 王幅明
-
理发千梳净,风晞胜汤沐。闭息万窍通,雾散名干裕颓然语默丧,静见天地复。时令具薪水,漫欲濯腰腹。陶匠不可求,盆斛何由足。?海南无浴器,故常干浴而已。?老鸡卧粪土,振羽双瞑目。倦马?展风沙,奋鬣一喷玉。垢
-
【名句】终当力卷沧溟水,来作人间十日霖 语出宋代王令《龙池》诗之一。一定要用尽全力裹卷起沧海之水,为尘埃满目的人间连下十天大雨。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的济世思想。
-
作者: 王瑞明 《十六国春秋》是一部传记体的晋代北方
-
题解 《长歌行》是乐府古辞,共三首,宋人郭茂倩把它收入《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平调曲内。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① 。 阳春布德泽 ②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③ 。 百川
-
上片记述友人赴任未上路,迎君已有待。“寒食不小住”一句点明离别时令,“千骑拥春衫”是写友人赴任的前驱仪仗。接着“衡阳石鼓城下”一句,写诗人安抚湖南时,曾按视其地,所以说“记我旧停骖”。“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青草,紫盖屹西南”,潇湘、桂
-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多年后回想当时的情景,那些半大不小的女孩真是一群野蛮的闯入者。她们带着熊熊炉火般的热情和稚气的喧嚣猛地冲进了这块静地,顿时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