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诗《长歌行》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长歌行是乐府古辞,共三首,宋人郭茂倩把它收入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平调曲内。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①。
阳春布德泽②,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③。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导我上太华,揽芝获赤幢。
来到主人门,奉药一玉箱。
主人服此药,身体日康强,
发白复更黑,延年奉命长。
苕苕山上亭,皎皎云间星。
远望使心悲,游子恋所生,
驱车出北门,遥观洛阳城。
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
黄鸟飞相追,咬咬弄音声。
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
注释
①晞(xī):因日晒而干。 ②阳春:春天。德泽:恩惠,这里指春天的阳光雨露。 ③焜(kūn)黄:植物枯黄貌。华:同“花”。
赏读
长歌行第一首以园中葵叶上面的朝露易干起兴,引出对万物衰盛的联想:阳春时节,万物峥嵘,生机一片,可节气入秋,难免花叶枯黄,凋零衰败大自然的规律谁能违抗?作者深切感到时光流逝之无情,恰似百川东流归大海。进而点明主题,提醒人们及时努力,莫让青春年华付之东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二首写追慕神仙,服药长寿。面对无穷的宇宙,人生是多么短暂而又渺小,于是受仙人指引,登临太华山,采摘灵芝,延年益寿。反映出人们渴望盛年常驻,追求长生不死的理想。这种理想是汉代社会普遍追慕神仙的思潮反映,也是一种美好的祝愿。
第三首抒写游子思亲的感情。游子驱车,从洛阳城北登上旅途。带着依依不舍的感情,伫立长亭,顾念慈母,不忍飘然而去。篇尾引用战国时代卫人吴起的典故。吴起离卫时,曾与母亲诀别说:不为卿相,不复入卫。后来母死,终不归卫。诗人伫立长亭之际,对自己在未来旅途中的际遇感到茫然,便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身边,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在迷惘之中,联想起吴起泪泣西河,终不归卫的故事,不禁泪湿罗缨。本篇所抒写游子思亲的主题,情真意切,毫无矫揉造作的虚情假意。
长歌行三首从三个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汉代社会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及时努力,珍惜时光;无病无灾,健康长寿;亲人团聚,共享天伦。而每一篇的内容、立意、思想、情趣、格调各不相同,表现在诗歌艺术风格上的特色也迥异。或运用对兴手法,语言精警,形象鲜明,哲理深刻;或语言朴素、叙述平顺,表达美好祝愿;或语言清丽,情景交融,用典贴切,情暖人心。总之,每一首都是引人入胜的传世杰作。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那年,乌乡正在筹备一个文化活动,活动的名称叫“大诗人乌有文化节”,邀请了乡内外的名流开会。会开完了,安排了酒席,是在乌乡最有名的乌
-
《牡丹·木兰花慢清明后赏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
苏轼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 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 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 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 何时此霜竿,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求100字左右古诗词欣赏,内容包括求100字左右古诗词欣赏,古诗词赏析100字30篇,求100字左右古诗词欣赏不要元曲是评论100字左右,不包括诗词。一百字古诗词有: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唐 李 白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脱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当朝揖高义,举世称
-
行遍山巅又水涯,尚无红叶与黄花。长松夹道六七里,小墅通村十数家。竺国云深僧寂寞,草堂洞古石嵯牙。野翁共醉官垆酒,扶醉归来已暮鸦。原
-
恽寿平 以尔为三友 ① ,真能傲众芳。 自留苍翠色,努力饱风霜。 【注释】 ①三友:即“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称“岁寒三友”。宋林景熙《五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
-
这首词与《天仙子·晴野鹭鸶飞一只》一样,也是就题发挥,咏刘郎在天台山遇神女的事。据《神仙传》和《续齐谐记》载,汉明帝永平时,剡县有刘晨、阮肇二人人天台山采药,迷失道路,忽见山头有一颗桃树,共取食之,下山,得到涧水,又饮之。行至山后,见有
-
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
名言: 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 注释: 挟: 恃, 倚仗。长(zhang): 年长。 句意: 倚仗着权势、倚仗着才能、倚仗着年长、倚仗着有功劳、倚仗着旧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