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注释、译文和评说
【注释】 五帝:说法不一,其中一种认为是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黔首:庶民,平民。资:资助,给。业:成就。藉:借。赍(jī):付与,给予。雠(chóu):同“仇”,敌人。
【译文】 我听说过土地广阔所产粮食就充足,国家广大人口就众多,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绝渺小的泥土,才能堆积得那样高大;河海不挑剔细小的溪流,才能变得如此深广;有志于成就王业的人不舍弃广大民众,才能彰显他的盛德。因此地无论东南西北,民众不分这国那国,一年四季五谷丰登,鬼神赐予福泽,这就是五帝三王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所在。而如今陛下您抛弃了百姓来帮助敌国,排斥宾客来让他们为其他诸侯国建立功业,使天下有才之士后退而不敢西行,停住脚步而不敢进入秦国,这正是人们所说的“借武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啊!不是秦国出产的物品,值得珍视的也有很多;不是在秦国出生的士人,愿意效忠的也不少。现在您驱逐客卿来资助敌国,损害民众来帮助仇敌,在内部削弱自己而在外面又和诸侯结下怨恨,这样下去,要使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
【评说】 法家信守“唯才是举”的用人理念毫不含糊,无论是法家学派的理论家,还是法家思想的实践者,都对人才倍加重视,尽管法家所谓的人才往往有偏激之嫌。秦始皇统一六国、匡定天下之时,主观意志上逐渐开始信马由缰。但即使这样,李斯的这番劝谏还是触动了他的某根神经,致使他早先对韩非思贤若渴的心态还没有完全麻木,没有听信谗言而把六国的人才驱逐出秦国。李斯的谏言今天看起来仍然有现实意义。不仅盲目排外要不得,在用人观念上要改变那种只信任本乡本土的亲戚朋友的偏见,不拘一格用人才,要有海纳百川的度量,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
-
北城击柝复欲罢,东方明星亦不迟。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出门转眄已陈迹,药饵扶吾随所之。
-
此诗虽为游览诗,却写出了作者的真实思想与感情,揭示出遁世与匡时的心理矛盾。此诗在写景状物上更显示了自身的特点。
-
一桃城的郊外有一个大得的让人容易迷路的桃园。桃园四周没有种那些长满刺的铁篱寨、马甲子、蔷薇。你什么时候想去桃园溜达一圈,都可以就近
-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
作者: 莫渝
-
季夏中气候,烦暑自此收。萧飒风雨天,蝉声暮啾啾。永崇里巷静,华阳观院幽。轩车不到处,满地槐花秋。年光忽冉冉,世事本悠悠。何必待衰老,然后悟浮休。真隐岂长远,至道在冥搜。身虽世界住,心与虚无游。朝饥有蔬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杜甫的诗句
上一句:“风吹草低见牛羊。”
下一句:“天地合一乐无穷。”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此句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描写景物的诗句。意思是星星犹如挂在广阔的平原上,月亮像是冲刷着奔腾的大江流。表达了杜甫对自然景物的壮丽和奇妙之处的赞美之情。
【诗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出处】唐·杜甫《旅夜书怀》。【意思】星星垂挂在夜幕 -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这首诗写的是天涯倦旅后对家乡的向往情怀;骨子里却含有求仕不遇、惆怅西还的情绪。尽管诗人把这种情绪写得很隐约,细细品味还是可以触摸得到的。
-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名句】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释义】能经常吃上饱饭,然后才会追求美食;能经常穿上保暖的衣服,然后才会追求服装的华丽;能经常住上像样的屋子,然后才会追求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