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张旭《桃花溪》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张旭《桃花溪》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题解】 桃花溪在桃源县西南15公里的桃花源风景区内。桃花源风景区群山环抱,翠竹苍松,风景秀丽,相传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得名,自唐代即开始在这里修建寺观,现存建筑与游览点则多为清代设置,有“桃源佳致”碑、菊圃、方竹亭、集贤祠、桃花观、蹑风亭、挥月亭、水源亭以及历代诗人的题咏和碑刻。 “桃源佳致”碑不远,就是“桃花源”牌坊,过了牌坊,便是桃花溪。溪上有穷林桥、遇仙桥。溪水盘旋而上,便可至水源亭。亭边是桃花潭,潭上方就是秦人古洞。此诗是较早写桃花溪的诗,并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成为同类题材中的名篇。 【全诗】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 ①隐隐:隐约不分明。②石矶:水边突出的石头。 【翻译】 隐隐飞桥隔野烟,一座飞桥似隔着迷濛的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我到石矶旁去问飘浮的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桃花整日随着溪水漂流而去, 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源洞究竟在清溪的哪一边? 【鉴赏1】 张旭所写的这条桃花溪,相传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记述的桃 源所在地,它源出桃源山,流经今湖南桃源县西南,两岸桃林夹水, 落英染溪,似乎真有桃花源记中那一种迷蒙如梦的境界。所以诗人 一来到溪边,就产生了不可抑止的幻想,他的诗便笼罩在一片神秘的 幻想气氛中,与桃花源记中的境界极为相似。清人孙洙评论说:“四 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这是桃花溪别具一格的原因所在。
“隐隐飞桥隔野烟”,第一句就有误入桃源的感觉。这一带山路 幽曲,溪水漫长,烟霭霏霏,花林漠漠,令人不知所向。溪水深处似 乎有一座长桥,高高地架在那里,被青烟红雾缭绕,宛如云中的一条 彩虹。“隔”字十分传神,将环境的迷离恍惚、不可凑泊,以及诗人 乍入桃花溪如临仙境的感觉活生生地表达了出来,为全诗创造了一种 神秘气氛。当年武陵渔人就是从这里驾舟寻源,发现了那个神秘的洞 口,进入到桃源仙境的。今天的桃花溪一切都没有变化,过去的事还 能重现吗?第二句的发问是前句环境描写的自然结果。被景色陶醉的 诗人苦于无人引路,自然会产生问路的强烈愿望。凑巧的是溪边岩石 畔果然停靠着一只渔舟,幻想与现实总是在隐隐相对。莫非当年的渔 人还在留连忘返么?从寻到问,神秘的气氛又进了一层。
后两句是诗人的问话,表达出迫切的寻仙愿望,“尽日”说明诗 人已经久久徘徊,未得如愿,一种焦急的心情跃然纸上。他此时已经 以幻为真了,眼前的落花既然是从洞口流出,那眼前的渔人必定是武 陵人了。当年他曾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那么今天如果两人 结伴同去,或许能找到那个神秘的洞口呢? 口气与桃花源记中的记 述完全一致。到此结尾,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天地。
在景物中溶入美妙的传说是这首诗的特色,而传说一旦被注入了 理想,便会放射出奇妙的光采。桃花溪的传神之处全在于此。 【鉴赏2】
据清一统志载:“湖南常德府,桃花溪在桃源县西南二十五 里,源出桃花山,北流入沅。”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随波逐流。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史载张旭曾为常熟尉,后入京官拜金吾长史,并无确证说他曾到过桃 花溪,但这并不妨碍诗人创作。因为经过南北朝、隋直到唐代,由于桃花 源记的广泛流传和对陶渊明隐逸情怀、高洁人格的认同和追慕,使得“桃 花源”已成为世人精神世界和文化谱系中的一个符号。王维曾有一首桃 源行诗,用诗语复写桃花源记,清人翁方纲赞许为“古今咏桃源事者, 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末四句云:“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 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全诗意旨同这首桃花溪一 样,落于追问桃源的所在。但据学者对王维生平的考证,并无他游历桃源 的事迹。在唐代,类似这样没有确证到过桃源,但写作桃源诗的例子还有 不少,也就是说,桃花源是文人心中的一个情结。“桃花源”是陶渊明构想 出来的理想世界,在那里没有赋税、没有纷争、没有欺诈,是真纯、安宁之 地。这样的世界永远无法成为现实,但又是后世人们一心向往的圣地。 这里,对桃花源无尽的找寻与终究难寻的事实正映射出人的卑微现实与 不断追求纯然的真善美之间的永恒矛盾,这种永恒的张力也是“桃花源” 永具魅力的原因所在。
从诗文来看,诗中人并没有刻意寻桃花溪,他站在溪畔,望见远处一 座飞桥,在如烟的山雾中若隐若现,此时的他,似乎并没有“入云深处” (山中留客)的心念,而是有意无意地向渔夫问起“桃花源”,至于是否能 得到确切的回答,他并不在意。他明白,山中的春光、美景可以尽情地游 览、享受,而人间的“桃花源地”却是永远无法达到的。
诗人的高妙不仅在于对这种深沉的人生、社会、命运的体察,也在于 他表达主题的艺术手法。飞桥隐隐和烟霭中的群山,看似远隔,却终能达 致;清溪、桃花、山洞,在脑海中是那么清晰,仿佛信步可寻,但实际上却有 如天人之隔。世间万物的真幻之理简直就浓缩在这短短四句诗中了。 【作者】 张旭,唐代书法家。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初为常熟尉,后迁金吾长吏。草书与李白诗、裴旻剑舞合称“三绝”,嗜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或以头濡墨而书,时号“张颠”,又能诗文,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合称“吴中四士”,诗文收入全唐诗、全唐文。 【题解】 桃花溪在桃源县西南15公里的桃花源风景区内。桃花源风景区群山环抱,翠竹苍松,风景秀丽,相传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得名,自唐代即开始在这里修建寺观,现存建筑与游览点则多为清代设置,有“桃源佳致”碑、菊圃、方竹亭、集贤祠、桃花观、蹑风亭、挥月亭、水源亭以及历代诗人的题咏和碑刻。 “桃源佳致”碑不远,就是“桃花源”牌坊,过了牌坊,便是桃花溪。溪上有穷林桥、遇仙桥。溪水盘旋而上,便可至水源亭。亭边是桃花潭,潭上方就是秦人古洞。此诗是较早写桃花溪的诗,并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成为同类题材中的名篇。 【全诗】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 ①隐隐:隐约不分明。②石矶:水边突出的石头。 【翻译】 隐隐飞桥隔野烟,一座飞桥似隔着迷濛的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我到石矶旁去问飘浮的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桃花整日随着溪水漂流而去, 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源洞究竟在清溪的哪一边? 【鉴赏1】 张旭所写的这条桃花溪,相传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记述的桃 源所在地,它源出桃源山,流经今湖南桃源县西南,两岸桃林夹水, 落英染溪,似乎真有桃花源记中那一种迷蒙如梦的境界。所以诗人 一来到溪边,就产生了不可抑止的幻想,他的诗便笼罩在一片神秘的 幻想气氛中,与桃花源记中的境界极为相似。清人孙洙评论说:“四 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这是桃花溪别具一格的原因所在。
“隐隐飞桥隔野烟”,第一句就有误入桃源的感觉。这一带山路 幽曲,溪水漫长,烟霭霏霏,花林漠漠,令人不知所向。溪水深处似 乎有一座长桥,高高地架在那里,被青烟红雾缭绕,宛如云中的一条 彩虹。“隔”字十分传神,将环境的迷离恍惚、不可凑泊,以及诗人 乍入桃花溪如临仙境的感觉活生生地表达了出来,为全诗创造了一种 神秘气氛。当年武陵渔人就是从这里驾舟寻源,发现了那个神秘的洞 口,进入到桃源仙境的。今天的桃花溪一切都没有变化,过去的事还 能重现吗?第二句的发问是前句环境描写的自然结果。被景色陶醉的 诗人苦于无人引路,自然会产生问路的强烈愿望。凑巧的是溪边岩石 畔果然停靠着一只渔舟,幻想与现实总是在隐隐相对。莫非当年的渔 人还在留连忘返么?从寻到问,神秘的气氛又进了一层。
后两句是诗人的问话,表达出迫切的寻仙愿望,“尽日”说明诗 人已经久久徘徊,未得如愿,一种焦急的心情跃然纸上。他此时已经 以幻为真了,眼前的落花既然是从洞口流出,那眼前的渔人必定是武 陵人了。当年他曾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那么今天如果两人 结伴同去,或许能找到那个神秘的洞口呢? 口气与桃花源记中的记 述完全一致。到此结尾,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天地。
在景物中溶入美妙的传说是这首诗的特色,而传说一旦被注入了 理想,便会放射出奇妙的光采。桃花溪的传神之处全在于此。 【鉴赏2】
据清一统志载:“湖南常德府,桃花溪在桃源县西南二十五 里,源出桃花山,北流入沅。”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随波逐流。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史载张旭曾为常熟尉,后入京官拜金吾长史,并无确证说他曾到过桃 花溪,但这并不妨碍诗人创作。因为经过南北朝、隋直到唐代,由于桃花 源记的广泛流传和对陶渊明隐逸情怀、高洁人格的认同和追慕,使得“桃 花源”已成为世人精神世界和文化谱系中的一个符号。王维曾有一首桃 源行诗,用诗语复写桃花源记,清人翁方纲赞许为“古今咏桃源事者, 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末四句云:“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 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全诗意旨同这首桃花溪一 样,落于追问桃源的所在。但据学者对王维生平的考证,并无他游历桃源 的事迹。在唐代,类似这样没有确证到过桃源,但写作桃源诗的例子还有 不少,也就是说,桃花源是文人心中的一个情结。“桃花源”是陶渊明构想 出来的理想世界,在那里没有赋税、没有纷争、没有欺诈,是真纯、安宁之 地。这样的世界永远无法成为现实,但又是后世人们一心向往的圣地。 这里,对桃花源无尽的找寻与终究难寻的事实正映射出人的卑微现实与 不断追求纯然的真善美之间的永恒矛盾,这种永恒的张力也是“桃花源” 永具魅力的原因所在。
从诗文来看,诗中人并没有刻意寻桃花溪,他站在溪畔,望见远处一 座飞桥,在如烟的山雾中若隐若现,此时的他,似乎并没有“入云深处” (山中留客)的心念,而是有意无意地向渔夫问起“桃花源”,至于是否能 得到确切的回答,他并不在意。他明白,山中的春光、美景可以尽情地游 览、享受,而人间的“桃花源地”却是永远无法达到的。
诗人的高妙不仅在于对这种深沉的人生、社会、命运的体察,也在于 他表达主题的艺术手法。飞桥隐隐和烟霭中的群山,看似远隔,却终能达 致;清溪、桃花、山洞,在脑海中是那么清晰,仿佛信步可寻,但实际上却有 如天人之隔。世间万物的真幻之理简直就浓缩在这短短四句诗中了。 【作者】 张旭,唐代书法家。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初为常熟尉,后迁金吾长吏。草书与李白诗、裴旻剑舞合称“三绝”,嗜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或以头濡墨而书,时号“张颠”,又能诗文,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合称“吴中四士”,诗文收入全唐诗、全唐文。
猜你喜欢
  • 李清照《渔家傲》全诗赏析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珑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 白居易《引泉》全诗赏析

    一为止足限,二为衰疾牵。邴罢不因事,陶归非待年。归来蒿洛下,闭户何萧然。静扫林下地,闲疏池畔泉。伊流狭似带,洛石大如拳。谁教明月下,为我声溅溅。竟夕舟中坐,有时桥上眠。何用施屏障,水竹绕床前。

  •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观伯时画马礼部试院作》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黄庭坚 仪鸾供帐饕虱行 ① ,翰林湿薪爆竹声 ② , 风帘官烛泪纵横 ③ 。 木穿石槃未渠透 ④ ,坐窗不遨令人瘦, 贫马百藖逢一豆 ⑤ 。 眼明见此玉花骢,径思着鞭随诗翁, 城西野桃寻小红。 【注释

  •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全诗出处作者及翻译赏析

    《诗经·鄘风·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诗经名句ldq

  • 《吕刑》原文、注释、鉴赏和解析 - 四书五经名篇

    《吕刑》是《礼记》中的一篇章节,该篇描述了春秋时期吕不韦制定的刑法。下面是《吕刑》的原文、注释、鉴赏和解析。 原文: 明乐飨鬼神曰:刑讨乱臣贼子、正大逆之罪者,不可不深思也。伙行而众果之分也、英果而中民美、美善而民从之、则百祸上加万其〔人。孔子曰,如有必于心,虽疾无害矣。 注释: 1. 明乐飨鬼神:明亮的乐曲祭祀神灵。 2. 刑讨乱臣贼子:惩罚叛逆的官员和贼子。 3. 不可不深思:必须深思熟虑

  • 《峡口送友人赏析》

    唐时,以相互送别为题的绝句颇多,或写景寄情,或直抒心怀,在写作上手法多样,千姿百态。这首《峡口送友》,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客中送客,自难为情,况又“万里”之远,“同为客”呢?作者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已送客惆怅心情。

  • 《无人生还》作品解读

    小马哥:

  • 李商隐《隋师东》鉴赏、赏析和解读

    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斗心。 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唯是报孙歆。 但须鸑鷟巢阿阁,岂假鸱鸮在泮林。 可惜前朝玄菟郡,积骸成莽阵云深! 这是一首咏史诗。据张采田 《玉谿生年谱会笺》,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三

  • 高适《淇上别刘少府子英》全诗赏析

    近来住淇上,萧条惟空林。又非耕种时,闲散多自任。伊君独知我,驱马欲招寻。千里忽携手,十年同苦心。求仁见交态,于道喜甘临。逸思乃天纵,微才应陆沉。飘然归故乡,不复问离襟。南登黎阳渡,莽苍寒云阴。桑叶原上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