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石涧记 (永州八记之七)》原文、赏析和鉴赏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 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 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 得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 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游记文学中的千古绝唱,倍受人们的推祟。它究竟具有哪些令人倾倒的艺术特色呢?从石涧记这篇仅有二百三十余字的短文中,可令我们管窥一斑,从中领略柳文那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柳宗元是在发现石渠胜境的当天,接着喜获石涧之美的,故文中曰:“得之日,与石渠同”。怎样得到的?是在柳公饱览了石渠那出神人化的四面来风之后,又趁兴寻幽探胜,循新的游历之路时发现的。此程想来不近,不然,作者何不依照前文的表达惯例,直接点出两地间的距离确数?可见两地相隔有一段距离,不仅要过一座“民桥”,还要“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再登一座民桥,始达石涧。这里“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一句不可粗粗看过——它虽仅十字,但涵盖了此次旅行中穿越的多种地形,展现了游程中方向的多次变化。作者为使读者一同感受游程的婉蜒起伏,句中择用“上”、“下”二字,示人以道路的崎岖不平; 又使用“西北”和“山之阴”两个词组,来表明行进方向的两次转变;还通过“桥”与“土山”两词,囊括了行进中遇到的主要景物。一短句能表达如此丰富的内容,且有一字不可易移,一词不可短少的严谨,柳公行文中言简意丰,字烹句炼的深厚功力,着实使人赞叹。这种在语言运用上极简洁准确的风格,正是柳文那令人倾倒的艺术魅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种风格贯穿于柳宗元的八记始终。如在袁家渴记中,描绘“风自四山而下”时,对风撼大木,言风能“振动”之;对风拂柔草弱卉,言风可“掩苒”之。对涛借风势汹涌激荡曰:“冲”;对水漫平石清平如镜曰:“濑”;而对风绽涟漪又曰:“旋”。在小石潭记中,对小石潭水的盘行曲折,仅用“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两句,便将溪水的流动、色彩、形象表现得如诗如画,鲜活可鉴。至于用“暴”、“啮”等动词,来形容水势的“汹涌”,水力的“侵蚀”等等匠心独运的遣词造句之法,均集中体现了柳宗元那极富个性和独创性的语言风格。
柳宗元立于“民桥”头,向下俯视,可见石涧“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作者目睹石渠景观后的第一印象,是一道比纤细石渠水势浩大的山溪,迎面而来。因为在前几记中,柳公已为读者精心绘出了多姿多彩的水容,此处又要写水,他会从何下笔,才能跳出窠臼,推陈出新?读下去,我们欣然了:柳宗元在这里另辟蹊径,以博喻笔法,专写石涧溪谷的与众不同——“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石涧原来是以水中山石称奇的!那岸边、水底默然无语的岩石,被柳公的神来之笔状画的奇姿仙态,活灵活现,似乎这些山石集天地之灵秀,专在此恭候独钟山水的柳公呢!石既奇丽,水亦多情,它“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像要与山石相互配合,织一匹流光溢彩,水无尽头的锦缎,奏一曲朴雅清醇的“高山流水”,献给远道而来的游人!
柳宗元在这一段描写中,连用了六个“若”字,想象飞驰,奇喻叠书,绘景状物,出人意表,使读者对石涧不同于石渠之美,了然于胸,深印在目,回旋入耳,进而愿同作者一起拎起衣服,赤着双脚,跃入石涧清流,“折竹扫陈叶,排腐木,”然后“罗胡床十八九居之”,进入那“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令人心凝神释的奇妙境界。作者将蔽日绿树之浓绿,比作翡翠鸟的羽毛,将山石之色彩异状,比作片片辉煌的龙鳞,又是于敷陈中巧用暗喻。他写山,写水、写树、写石,通用博喻,但喻的手法却转换灵活,诡谲多变。运笔的迂徐多变。使山水为之增色,使山川美景更加赏心悦目,也使读者对作者发出的“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的感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以往的六朝山水小品的景物描写中,多用简笔粗线,勾勒轮廓,由于粗疏常有彼此雷同之感。但柳公的石涧记及他的游记散文,却绝无此憾。他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通过精细的观察体验,对山水景物抓住特点,精雕细刻,做到了绘色、绘声、绘形,表现手法更是摇曳多姿,变化莫测,这便是柳文具有无穷魅力的另一重要原因。
石涧记以“石渠之事既穷”,遂有石涧之游开篇,表明了作者不甘现状,不避艰险的心态。结尾一段,又把自袁家渴方向的出游,做一总括:“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 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表明柳公曾从袁家渴和百家濑两个方向出发,对石渠、石涧进行过方向相反的游历,从中进一步突出柳宗元欲穷山水之美的追求。为了实现这种追求,他甚至又去找石涧水流的源头,发现“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只因从石涧源头之上,“深山幽林逾峭险”,他才不得不止步了。石涧记以“道狭不可穷也”作结,与开头的“石渠之事既穷”遥相呼应,不仅使全文浑然一体,而且使柳公不避艰危,钟情山水的追求更强烈地得到了表现,也帮助我们把握了文中“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两句的真正含义。柳公穷艰辟险的精神追求,是非常希望得到世人,哪怕是后人的理解和赞许的! 一个平实的结尾,包含深长的韵味,充分体现了柳文善于通过巧妙构思,含蓄蕴藉地表达复杂情感的特点。这也正是使柳文的艺术魅力历久弥新,耐人咀嚼的又一重要原因。
-
宝玉生日,白天在红香圃宴饮,夜晚怡红院诸丫鬟又设宴庆贺。本来只是怡红院内主婢关起门来自在饮酒取乐的小聚,却因晴雯提议行占花名酒令,人少了没趣,由宝玉决定请大观园众姊妹赴会。这样,作为前八十回欢乐顶峰的
-
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归怀剩不安,促榜犯风澜。落宿含楼近,浮月带江寒。喜逐行前至,忧从望里宽。今夜南枝鹊,应无绕树难。
-
法国诗人,唯美主义*领袖泰奥菲尔·戈蒂耶*的成名作,代表作,也是唯美主义的奠基作品。1835年出版。 青年诗人阿尔贝崇拜外形的美,追求完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评价最高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历史上评价最高的绝句、律诗、宋词、散文,推荐一些古诗,很美的、带评论,修养最高境界古诗。a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吹画扇。纳兰性德 b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知不知。 c骨头里面镶红豆刻骨相思 d山长水远嫦娥怨,鸿雁相烦,鸿
-
司马光《肥水之战》 太元七年 1 ,……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 2 ,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 3 ,四方略定 4 ,唯东南一隅 4 ,未沾王化 6 。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①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② 。(《老子·七十六》) 【注释】 ①也:语气词。枯槁(kūgǎ
-
[宋]杨万里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这首诗的
-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原文:鉴赏与解读》是一篇历代爱国散文的经典之作。文章详细阐述了梁启超对于少年中国的观点以及对于教育的重要性的思考。他强调少年时期是培养爱国情操的黄金时期,教育应注重灌输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文章内容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让人深受教育和启发。这篇文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爱国散文,更是教育思想的重要参考。
-
高启 幽花独殿众芳红,临砌亭亭发几丛。 乱叶离披经宿雨,纤茎窈窕擢薰风。 佳人作佩频朝采,倦蝶寻香几处通。 最爱看来忧尽解,不须更酿酒多功。 这首咏萱草花的七律是明朝诗人高启咏花诗中一首。首联“幽花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