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歌《前有邵巡抚》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前有邵巡抚,常来团转舞。后来寥参军,不战随我行。好个杨阁部,离我三天路。
这首歌谣轻松幽默,“敷陈其事”而“带情韵以行”,嘲笑了敌人的畏敌如虎、蠢笨无能,间接地表现了农民义军的灵活机动、英勇善战,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时势造英雄。风起云涌的明末农民大起义,造就了诸多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其中首推大名鼎鼎的李自成,而与其并称雄长的,就该是八大王张献忠了。崇祯十四年(1641)前后,当李自成攻克洛阳时,张献忠正于湖北、四川与明军周旋鏖战。其始,他被杨嗣昌督师打得大败,陷入困境。困境中,他遂改变用兵策略,突破重围,暂避其锋锐转入四川。杨尾追不放,也随之进入蜀中,并先后同四川巡抚邵捷春、参军寥大亨联兵,前后围追堵截。张献忠率义军“以走致敌”,使敌人疲于奔命,狼狈不堪。杨急欲剿灭义军,于是广贴告示,谓“有斩张献忠首级者,赏银万两。”孰料,次日其营中便出现义军的揭帖:“有能杀杨阁部来者,赏银三钱。”杨惊愕不已,无计可施。当此时,张献忠突然率部出蜀,势如疾风骤雨,一昼夜急驰三百余里,进至湖北襄阳,半夜赚开城门,抄了杨嗣昌的老巢。攻陷襄阳后,义军大摆酒宴,欢庆胜利。相传,前有邵巡抚就是义军将士们在酒宴上唱起来的。
开头两句,“前有邵巡抚,常来团转舞。”摹写明军截义军但又不敢迎战的丑态。邵巡抚,受杨嗣昌指挥围剿义军的四川巡抚邵捷春。巡抚,明代一省或数省的地方最高长官之一。“团转舞”,犹言不敢直接交锋,只是远远地团团乱转,虚张声势以唬人。这里的 “舞”字很是传神。它活画出明军将士虚张声势、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与拙劣丑态; 且语含轻蔑、挖苦与嘲弄。
中间两句,“后有寥参军,不战随我行。”描述明军在后尾随,不敢迫近与战的情形。寥参军,即参军寥大亨,邵巡抚围剿义军失利被革职后,四川军务由他代理。参军,王府或将军府中的重要幕僚。两句的大意是:寥参军率领所部尾随在义军之后,名曰追击,实际上追又不敢放胆急追,更不敢大胆开战,只是像条夹尾巴的狗跟着义军的屁股,义军走他们就走,义军停他们立刻就停。其中的 “行”字,用得很准确贴切。此处之所以用 “行”字,而不用 “追”字“跑”字,就在于它能恰到好处地突现官兵胆小如鼠,毫无斗志,被义军牵着鼻子乖乖尾随的情状,也间接表现出义军那种从容不迫、睥睨追堵的形象。
最后两句,“好个杨阁部,离我三天路。”写义军甩开敌人之远,其进击行动的神速。“杨阁部”,即杨嗣昌,因其以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的官衔督师,故称 “阁部”。“三天路”,形容双方距离甚远。辛辣尖刻地嘲讽了堂堂阁部大人竟是不值一哂的草包,也流露出义军突破重围,取得胜利后的由衷喜悦与畅快。
敷陈其事而妙用其笔,情出乐观而伴以讥讽,是前有邵巡抚最显著的特点。这里写的是农民义军“以走致敌”的惊险经历,但只字未提义军如何神出鬼没,迂回穿插,声东击西的进军与鏖战,而是落墨于官军的行军表现,终致于围追堵截宣告流产。开篇以 “前有”一词领起,写前边之官军堵又不敢堵,慌慌张张打转转;以 “后有”二字领起继之,次写后边之官军追又不敢追,战战兢兢慢慢腾腾;最后写统兵的主帅远远地被甩在后面追也追不上。通篇平铺直叙,依次道来,这就是所谓的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运用了赋的手法。敷陈其事又不斤斤于细枝末节,而从大处着笔,勾勒出事物的轮廓,以典型的动态显示特征。如,以举重若轻的 “团转舞”与“随我行”,概括特征,点染神韵,活画出官军在整个军事行动中畏首畏尾、战战兢兢的情状,也间接地突现了农民义军势若骤雨疾风般的进军,似猛虎怒龙般的神威。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鉴赏,内容包括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资料,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资料和解读,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古诗词三首诗意。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包括:《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牧童》作者:吕岩(唐)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
-
袁中道:西山十记·玉泉山 袁中道功德寺循河而行,至玉泉山麓,临水有亭。山根中时出清泉,激喷巉石中,俏然如语。至裂帛泉,水仰射,沸冰
-
悠悠远行归,经春涉长道。幽冀桑始青,洛阳蚕欲老。忆昨戎马地,别时心草草。烽火从北来,边城闭常早。平生少相遇,未得展怀抱。今日杯酒间,见君交情好。 作品赏析从北来:一作从此来。
-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
朋友以义合,当展切偲之诚。|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朋友以义合,当展切偲之诚。》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黑月在浊水,何曾不清明。寸田满荆棘,梨枣无従生。何时反吾真,岁月今峥嵘。屡接方外士,早知俗缘轻。庚桑托鸡鹄,未肯化南荣。晚识此道师,似有宿世情。笑指北山云,诃我不归耕。仙人汉阴马,微服方地行。咫尺不往
-
韩退之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 六年冬,振武军吏走驿马诣阙告饥,公卿廷议以转运使
-
诗人和刘季高都是主战派,但是,当时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当权,因此遭到排挤。在路经镇江时,写下了这首忧时忧国的感愤乐章。开篇以故人相会颇题。颔联抒发感慨。出句有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风味,主和派“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些长枪大剑也没有什么用了。对句有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风味,壮志难酬的
-
《南歌子 过严关》·张孝祥 张孝祥 路尽湘江水,人行瘴雾间。昏昏西北度严关。天外一簪初见,岭南山。北雁连书断,秋霜点鬓斑。此行休问几时还。唯拟桂林佳处,过春残。 这是作者被贬去广西桂林的路上,途经严关
-
韩愈 吾少时读《醉乡记》,犹怪隐居者,无所累于世,而犹有是言,岂诚旨于味耶?及读阮籍、陶潜诗,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然犹未能平其心; 或为事物是非相感发,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若颜氏子,操瓢与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