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这首诗写于元和十年九月前后,赴任江州司马的途中,时在长江飘行的官船上。他是七月下旬接到贬谪的诏书,根据惯例,贬谪官奉诏后不得稽留,必须立即动身。他在襄阳上的官船,沿汉江顺流而下,至汉阳船入长江,继续东下,直奔江州(即今之九江市)。
居易为甚么偏要读元稹的诗呢?因为他与元稹定交以来,志同道合,堪称莫逆。元稹是这年三月二十五日授为通州司马的,秋天就大祸临到他的头上,也遭到了贬谪打击,所以思念挚友元稹,大有同病相怜之意。
这首小诗没有议论什么问题,表述什么观点,只是描绘了诗人在船上读诗的情景,以及诗人的心境。然而却给读诗人以无限广阔的想象余地,完全可以理解诗人的悲愤情绪。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说明居易酷爱元稹的诗章,一读就不愿释手,直读到“诗尽灯残”,不仅证明两人友谊深厚,同时也证明两人思想接近。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这两句诗把感情又往前推进了一步,灯灭、眼痛,还是睡不着,默默地坐在那里,听江水波浪敲打船舷的声音。居易为什么睡不着呢?他在想些什么?也许是回味元稹诗中的精辟见解,也许是在怀念长安城中的朋友,也许是对打击他的人的诡计反思……总之,内心是那么的不平静。
这首小诗看来是平铺直叙,但含蕴的韵味却非常隽永。从内容看写的是读诗的情景,实际上是诗人宣泄了自己的满腔愁苦,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
-
1 听说从今年起,陈源(即西滢)教授要不管闲事了;这豫言就见于《现代评论》五十六期的《闲话》里。惭愧我没有拜读这一期,因此也不知其详。要是确的呢,那么,除了用那照例的客套说声“可惜”之外,真的倒实在很
-
南朝·宋·鲍照 1 仙鼠伺暗 2 ,飞蛾候明,均灵舛化 3 ,诡欲齐生 4 。观齐生而欲诡,各会性以凭方 5 。凌燋烟之浮景 6 ,赴熙焰之明光 7 。拔身幽草下 8 ,毕命在此堂 9 。本轻死以邀得
-
王安忆 一 “前方到站,是本次列车终点站——上海……” “上海到了。”打瞌睡的人睁开了眼睛。 “到终点站了。”急性子的人脱了鞋,站在椅子上取行李了。 那伙新疆喀市的中年人开始制定活动方案:“找到旅社,
-
忽惊春色二分空,且看樽前半丈红。苦战知君便白羽,倦游怜我忆黄封。年来齿发老未老,此去江淮东复东。记取六人相会处,引杯看剑坐生风。
-
一天闹钟应当,而且果然,在六点半响了。睁开半只眼,日光还没射到窗上;把对闹钟的信仰改为崇拜太阳,半只眼闭上了。八点才起床。赶快梳洗
-
无才无学,士之羞也;有才有学,士之忧也。夫才学非有之难,而降伏之难。君子贵才学以成身也,非以矜己也;以济世也,非以夸人也。故才学如剑,当可试之时一试,不则藏诸室,无以炫弄,不然鲜不为身祸者。自古十人而
【名句】无才无学,士之羞也;有才有学,士之忧也。夫才学非有之难,而降伏之难。君子贵才学以成身也,非以矜己也;以济世也,非以夸人也。故才学如剑,当可试之时一试,不则藏诸室,无以炫弄,不然鲜不为身祸者。自
-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出处】唐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胄 》 【意思】在冥冥日暮时,霏霏烟雨中,诗人送别 友人,离情绵绵,不禁潸然泪下,泪水与雨水交融在一起沾湿了衣襟。 作者用直抒胸臆的诗
-
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尚友录》卷四 [述要] 晋代京兆人孙康,聪明好学。因为家境贫困,买不起点灯的油,孙就在冬天下雪的时候,映着雪光读书。
-
南郭子綦初丧我,西来达摩尚求心。此堂不说有清浊,游客自观随浅深。两岁频为山水役,一溪长照雪霜侵。纷纷无补竟何事,惭愧高人闭户吟。
-
烂熳朝眠后,频伸晚起时。暖炉生火早,寒镜裹头迟。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慵馋还自哂,快活亦谁知。酒性温无毒,琴声淡不悲。荣公三乐外,仍弄小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