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蛾赋》原文、注释和解析
南朝·宋·鲍照1
仙鼠伺暗2,飞蛾候明,均灵舛化3,诡欲齐生4。观齐生而欲诡,各会性以凭方5。凌燋烟之浮景6,赴熙焰之明光7。拔身幽草下8,毕命在此堂9。本轻死以邀得10,虽糜烂其何伤!岂学山南之文豹11,避云雾而岩藏。
1 鲍照(约416-466):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长于乐府,尤擅七言歌行,也擅赋和骈文。有鲍参军集。2 仙鼠:蝙蝠的别称。3 均灵舛(chuan)化:意为都是生灵而禀性相背。舛:彼此相违背。4 诡欲齐生:意为一样生存,但欲望相违。5 各会性以凭方:意为各自根据天性而采取不同的生存方式。6 凌:越过。燋(jiao):备作引火之炬的柴枝。浮景(ying):形容漂浮的烟气。景,同影。7熙焰:光明闪亮的火焰。8拔身:脱身。9毕命:死。10邀得:意为争取成功。11文:通“纹”。
【析点】 “飞蛾扑火”常被寓以自取灭亡的贬义,而这篇小赋,却以炽烈昂扬的情感,热情讴歌“飞蛾扑火”的勇敢无畏精神,赋予了飞蛾这小小的生灵以崭新的形象。
作品开篇即以蝙蝠与飞蛾对举,点明飞蛾“候明”的特征。“伺”、“候”二字颇为传神,分别刻画了“仙鼠”阴险窥探和“飞蛾”翘首企盼的神态。“仙鼠”这里实指那些为利禄而竞奔的小人,“飞蛾”实为作者光明磊落人格的比照,反映出作者不耻与小人为伍的态度。“凌燋烟”二句具体描述飞蛾“候明”的动作。“凌”、“赴”二字用得精当,尽现飞蛾无畏的精神与气概。“拔身幽草下,毕命在此堂”句则织入了作者自己“才秀人微,取湮当代”(钟嵘诗品)的不幸遭际,万千感慨皆寓言外。接着对飞蛾热情讴歌。“虽糜烂其何伤”,格调高昂,借飞蛾之扑火体现作者自身为国赴难的献身精神。最后与开篇的对比手法相呼应,另用身披锦绣的“文豹”与飞蛾对举,体现了作者对那些养尊处优、贪生怕死的士族门阀的极大蔑视。
作者以飞蛾自勖,表达了追求自由的心境以及“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诗代出自蓟北门行中句)的政治理想,立意高远,新鲜警动。同时赋中也倾注了作者怀才不遇、愤世疾俗的抑郁不平之鸣。虽然鲍照最后因子项作乱为乱军所杀,赍志以殁,令人扼腕叹惜,但赋中所颂扬的飞蛾精神却激励着后代一批批志士仁人,奔向光明,义无反顾
-
星汉离宫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
许浑 心期仙诀意无穷,采画云车起寿宫。 闻有三山未知处,茂陵松柏满西风。 这是一首咏史诗,讽刺汉武帝学仙之愚妄。 首句谓汉武求仙之心甚奢。次句承之,极言其“意无穷”。云车,绘饰云彩的车。寿宫,奉神之宫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
-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益闲。①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②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作品赏析①磐:又作“盘”。②行:一作“游”。藤:一作“萝”。③游:一作“神”。
-
刘光第香溪莫诮蛮山恶,香溪有艳魂。一声巴女笛,千古汉妃村。夜月修篁怨,春风媚草生。崖泉如幽诉,环佩戛孱湲。作者简介刘光第(1859—
-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 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
-
梅利伯 提屠鲁啊,你在榉树的亭盖下高卧, 用那纤纤芦管试奏着山野的清歌; 而我就要离开故乡和可爱的田园。 我逃亡他国;你则在树荫下悠闲, 让山林回响你对美貌阿玛瑞梨的称赞。 提屠鲁 梅利伯啊,一位神祇
-
自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年抛造物陶甄外,春在先生杖屦中。杨柳长齐低户暗,樱桃烂熟滴阶红。何时却与徐元直,共访襄阳庞德公。
-
宋词典故·吴波不动楚山丛碧 【出典】 唐·温庭筠《湖阴词》并《序》:“王敦举兵至湖阴,明帝微行,视其营伍。由是乐府有《湖阴曲》而亡其辞,因作而附之:祖龙黄须珊瑚鞭,铁骢金面青连钱。……白虬天子金煌铓,
-
钱锺书和我的书中国人走向世界,就是从远东走向远西,从东方走向西方。中国人从东方走向西方的起步,比欧洲人从西方走向东方至少晚了一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