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①;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 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②。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 章③。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④;吾人咏 歌,独惭康乐⑤。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 月⑥。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⑦。
【注释】①逆旅:旅舍。②良:确实。以:原因。③大块:大地,大自然。文 章:原指错杂的色彩、条纹,此指各种美景。④季:弟弟。惠连:谢惠连,南朝刘宋 时的文学家,谢灵运的族弟,跟谢灵运关系很好。⑤康乐:即谢灵运。谢灵运为名 将谢玄之后,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⑥羽觞:一种酒器,形如鸟雀。⑦罚依 金谷酒数:石崇在金谷园宴 饮宾客时,凡不能成诗者, 罚酒三杯。
【鉴赏】春夜宴桃 李园序一名春夜宴从 弟桃花园序。唐人喜联 宗,同姓即可称兄弟,本 文“从弟”未必是作者的 堂兄弟。这是一篇脍炙 人口的抒情小品,记叙李 白与众兄弟春夜饮酒赋 诗场面,表现了李白热爱大自然,热爱人生的自由奔放、积极超越的浪漫 主义情怀。
本文可与王羲之兰亭集序媲美,并读方见其长其新。与王作相比, 李作第一点不同是:王作思想是老庄玄学的,基调是伤感嗟悼的;李作思 想是儒家的、人世的,基调是青春的、明朗快乐的。李作虽有道家影子,开 头议论一节全是庄子套语,但“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 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贯穿的是春风舞雩、鸢飞鱼跃、乐山乐水、“兴于 诗,立于礼,成于乐”“亲亲者仁也”的思想,表现的是对大自然之美、生活 之美、亲情之美的陶醉与愉悦情怀,以及审美鉴赏自由超越式的积极快乐 情怀。
第二点不同是:王作是先叙事后议论,本篇是先议论后叙事。王作写 法是即小见大,由个别到一般,以疲惫风尘之心关照自然、关照人生,可谓 是自色悟空,乐极生悲,故风格为超逸。李作是由一般到个别,以大观小, 是以明净的宇宙之心、天真的初心、本心关照人生、自然,可谓是因空见 色,故见得真,见得切,见其妙,见其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并至,色调 艳丽热烈,真是“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涛自涌”,充满想象奇 特、光怪陆离的浪漫色彩。
第三点不同是:王作长,李作短,只有王作篇幅的三分之一;王作语言 以散文句式为主,李作以骈文句式为主,因此李作音调铿锵。
清代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七评论春夜宴桃李园序,说:“通篇着意在一夜字。开首从天地光阴迅速,及人生至暂说起。见及时行乐 者,不妨夜游。发论极其高旷,却已紧照题中夜宴意,是无时不可夜宴矣。 下以况字转出春来,而春有烟景之召,大块之假,夜宴更何容已耶。于是 叙地叙人叙宴之乐,而以诗酒作结。妙无一字不细贴,无一字不新俦,自 是锦心绣口之文。”
徐薇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201-203页.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
《诗人小传·草野心平》 日本现当代著名诗人。日本现当代诗歌“历程”派代表人物。生于日本福岛县石城郡上小川村(现石城市小川町)高藏世家。自幼在祖父家继养。先后于福岛县立磐城中学和名门日本庆应大学普通部肄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惋惜生命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年轻女子即失去生命的惋惜的诗句,关于惋惜的诗句,表达惋惜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登乐游原》【释义】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黄昏已经接近尾声。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唐]刘希夷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
-
【作者简介】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咸淳十年进士。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
-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1〕,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2〕,因著《大鹏遇
-
【名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注释与译文]怜,爱。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思念穿绿色罗裙的情人,因而到处看到绿色的芳草都觉得可爱。诗句巧妙地运用联想,把人物的内在感情表达得含蓄动人。 参考文献 (五代
-
《海棠·菩萨蛮垂丝海棠零落·(一)》咏海棠诗鉴赏
-
论石舒清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以短篇小说集《伏天》为例◎张静2004年,宁夏作家石舒清的小说集《伏天》入选“短篇王”文丛,并获得第八
-
【作品提要】 著名的俱卢之野十八天大战的第一天,俱卢族和般度族大军在俱卢之野严阵以待。此时,般度族第一勇士阿周那却对这场战争的意义和合法性产生了疑惑,认为同族残杀罪孽深重,无论胜负如何,都是对宗族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