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之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②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③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④
【注释】 ①吕叔潜:名大虬(quu求),是辛弃疾的朋友,生平事迹已不可考。②飞镜:喻月亮。李白渡荆门送别诗:“月下飞天镜”。③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宫仙子。④“斫去”二句:这是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斫(zhuo酌),砍。婆娑,枝叶摇曳的样子。
【译文】 一轮秋月冉冉移动,发出金色的光波,就象晶莹透亮的铜镜刚被磨过。我举起酒杯试问月里嫦娥:怎么办啊?头上的白发一天天增多,好象是在存心欺侮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去饱览祖国的壮丽山河。记得前代诗人曾经说过:要是砍去那婆娑摇曳的桂树,月亮的光辉一定会更明更多!
【集评】 清·周济:“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宋四家词选)
【总案】 此词大约是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之夜作者在建康饮酒赏月时写给朋友吕大虬的。它虽是篇幅极短的小令,但内容却很丰富,思想寄托很深。它的主题是表现对于妨碍自己实现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的腐朽黑暗势力的憎恨,但通篇没有一句是直截地宣泄这个概念。而是用隐喻的手法来表现的。结末二句化杜甫之成句来写自己的意愿,是一篇之警策。关于“桂婆娑”影射什么人,古人有许多狭隘的理解。有人斤斤于是否指秦桧,这是不懂文学形象创造规律的迂见。姑且不说稼轩南归时秦桧早已作古,即使秦桧健在、或者秦桧党羽还在掌权,“桂婆娑”作为一种艺术象征也不能仅仅被理解成只是指某一个某几个人。它应被当作阻碍光明的整个社会黑暗势力的象征来看待。
-
破阵子 【南唐】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 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
-
女史箴图 东晋·顾恺之作(摹本) 绢本设色 纵二五.五厘米 横三七七.九厘米 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女史箴图》原为清朝内府所藏,1900年(庚子)八国联军入北京,被英军从颐和园中劫掠取去。 西晋初惠
-
前王僚所遣二公子将兵伐楚者,道绝不得归 [4] 。后闻阖庐弑王僚自立,遂以其兵降楚,楚封之于舒 [5] 。 阖庐立三年,乃兴师与伍胥、伯嚭伐楚,拔舒,遂禽故吴反二将军 [6] 。因欲至郢 [7] ,将
-
此词以女子口吻,表现离别相思之情,是一首闺怨词。上片首句,即以重重门关横亘在画面上,它阻断了内外的联系,隔绝了春天,从而表明思妇对红尘的自觉放弃,对所思之人的忠贞挚爱。以下五句,似乎是思妇的内心独白,但更像“画外音”,是对“深闭门”情节
-
苏轼《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原文】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
-
记得,那天是农历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在打扫房屋,置办年货,迎接新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吃大食堂、挨大饿,人们像吃了特效减肥药
-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五年 (756)在宣城时。 宣城在李白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他感到唐王朝大势已去,自己最好“高举远引”去寻个避乱
-
【原题】:谢景濬卿东州名士未曾倾盖因僧悟策有诗寄余臭味不殊千里同契望风增感作诗写怀一首寄谢
-
名言: 多见者博,多闻者知,距谏者塞,专己者孤。故谋及下者无失策。 注释: 知: 通“智”。距: 通“拒”。谋: 计谋。 句意: 见得多的人知识渊博, 听得多的人富有智慧,拒绝别人劝说的人耳目闭塞,
-
方驾与吾友,同怀不异寻。偶逢池竹处,便会江湖心。夏近林方密,春馀水更深。清华两辉映,闲步亦窥临。蘋藻复佳色,凫鹥亦好音。韶芳媚洲渚,蕙气袭衣襟。萧散皆为乐,裴回从所钦。谓予成夙志,岁晚共抽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