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名篇之词·辛弃疾词《沁园春》原文、鉴赏和解读
词·辛弃疾词沁园春
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这首词描写在灵山齐庵所见的山光水色,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全用形象比喻手法。写山,或喻为万马奔驰,或喻为谢家子弟,或喻为相如庭户,或喻为司马迁文章;写水,则喻为跳珠;写桥,则喻为新月;写松,则喻为龙蛇。这种借用人物、车骑、文章等各类不同的人和物来比喻山势山容,又不断采取排比的手法连缀成文,在诗中比较脍炙人口的有韩愈的南山诗,在词中却是极其罕见,读来很有别开生面、匪夷所思之感。叠嶂层峦,必有泉瀑;泉瀑奔泻直下,便想筑堤围湖,以观烟水濛濛的景色。全词结构由此思路而逐渐展开,至歇拍点题便戛然收束,遣词造语也颇有“雄深雅健”的风格,当是作者的得意之笔。
此词重点虽在景物描绘,并借以抒发退隐期间的闲适生活情趣,但“老合投闲”三句在自我解嘲之中也流露了年华易逝、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哀怨,读者于此处不可轻易放过。
-
天山天池,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县境的天山博格达峰山腰,为著名游览胜地,海拔1 900米。古称瑶池,传为西王母住地。天池一名则来自清乾隆四十八年,新疆都统明亮所题 《灵山天池统凿水渠碑记》碑文,是“
-
王魁者,魁非其名也,以其父兄皆名宦,故不书其名。魁学行有声,因秋试触讳,为有司搒。失意浩叹,遂远游山东莱州。莱之士人,素闻魁名, 日与之游。一日,为二三友招,过北市深巷,有小宅,遂叩扉。有一妇人出,年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出处】唐王维《竹里馆》。 【译注】独坐在深密的竹林里没人知道,只有明月来相照。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月夜树林的 幽深静谧。 [例]西昌位于安宁河谷,南 邻邛海,山林
-
六十七十一世未尝讼人于官六十七十一世未尝讼人于官 按《图记》云:“雷孚,宜丰人也。登进士科,居官清白,长厚,好德与义,以枢相
-
小说剧《一套西装》编导:王伟《一套西装》是小说剧“谜案揭秘100”中的一个。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麦克尔是一个小职员,一直生活在自己妻
-
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故君子羞言利名。
名言: 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故君子羞言利名。 注释: 善其德: 使他的品德完善。 句意: 所有人的本性都是希望自己的品德完善美好的, 然而, 有的人不能使自己的品德得到
-
卫为狄灭后,卫文公迁居营丘。这首诗是记他在这里建筑宫室,督促农桑的情况。 定之方中,(一) 十月里营室星布成正方, 作于楚宫。(二) 在楚丘建筑那新宫。 揆之以日,(三) 看着日影来定方向, 作于楚室
-
葳蕤苍梧凤。嘹唳白露蝉。羽翰本非匹。结交何独全。昔君事胡马。余得奉戎旃。携手向沙塞。关河缅幽燕。芳岁几阳止。白日屡徂迁。功业云台保平生玉佩捐。叹此南归日。犹闻北戍边。代水不可涉。巴江亦潺●【缓去丝加
-
孟郊过彭泽扬帆过彭泽,舟人讶叹息。不见种柳人,霜风空寂历。作者简介孟郊(751—814年),字东野。出生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祖籍平
-
此诗从芦花生长的环境和态势开始着手描写。“夹岸复连沙”,写出了芦花近水岸边的生长之地,并写出了芦花的之盛,之茂。后一句“枝枝摇浪花”用一个比喻形象的描绘出了芦花之美,如流动翻滚的浪花一般。“月明浑似雪”一句写出了夜晚的芦花在月光的照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