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名篇之诗歌·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原文、鉴赏和解读
诗歌·诗经·小雅何草不黄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何草不黄内容主旨为征夫行役,怨刺不满,大体和采薇相类似,都是描写兵役题材的诗篇。
毛诗序说:“何草不黄,下国刺幽王也。四夷交侵,中国背叛,用兵不息,视民如禽兽,君子忧之,故作是诗也。”这里把诗的历史背景指为周幽王时代,是可信的。朱熹诗集传则说:“周室将亡,征役不息,行者苦之,故作此诗。”他认为作者当是服役的“行者”,即出征战士因苦于“征役不息”而作此诗,比起毛诗序说似更确切得当。我们从诗中“哀我征夫”的自述口吻看来,也确实是“行者”之歌,当然也就是一首民歌了。姚际恒诗经通论也从朱说,但说得更加简明扼要,通俗易解:“征伐不息,行者愁怨之作。”可见这是宗周行将崩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乱世之音。
全诗四章。第一章以“何草不黄”起兴作比,接二连三,用“何”字设问,这是一种反诘语气,形同质问:哪种野草不枯黄? 哪有一天不奔忙?哪人能不把兵当,征讨经营走四方! 诗一开篇,就笼罩着一种对战争频繁被迫出征的强烈的不满情绪。第二章仍以反诘的语气大声疾呼:哪种野草不黑烂?何人不是单身汉?可叹征夫命运苦,唯独不被当人看。连同上章,诗人一口气连用五个“何”字,像连珠炮似地发出点射,看来只是发问,实际不用回答,一切答案见于言外,怨愤之情溢于言表,从而增强了诗篇的感染力量。第三章也是运用比兴,大意是说:不是犀牛不是虎,山林旷野到处转。日日夜夜不得闲,可叹征夫命运苦。这里进一步说统治阶级不把我们当人看,而是视我们如禽兽。这就表明了战士们正像禽兽般在被驱赶,身受着非人的待遇。他们向往着和平的正常生活,也就尽在不言中了。第四章是以狐的“率彼幽草”比兴栈车“行彼周道”。这与上章以兕虎的“率彼旷野”比兴征夫的“朝夕不暇”是同一写法。全章大意是说:狐狸尾巴蓬松松,窜来窜去草丛中。高棚兵车不停留,沿着周道(官道)向前行。这表明出征士兵只能跟在兵车后边,越走越远。前途茫茫,归期渺渺。“征役不息”,能不怨恨?
由上可见,这诗各章均以客观自然事物起兴,而又兴中含比。诗人观察细微,因而所用比兴十分贴切恰当。如以草之枯黄比征夫的憔悴不堪;以草之玄黑比征夫的积劳成疾;又以兕、虎、狐的处于旷野、幽草,比征夫的非人生活。这便把周朝统治阶级视民如草芥如禽兽的恶政暴露无遗,使诗篇形象鲜明,生动感人。诗中的写景造境更是逼真生动,可见诗人表现手法的高妙。方玉润曾就此评论说:“纯是一种阴幽荒凉景象,写来可畏。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诗境至此,穷仄极矣!”并说“周衰至此,其亡岂能久待?编诗者以此殿小雅之终”,很有见地。
-
《黄裳茶馆》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黄裳 四川的茶馆,实在是不平凡的地方。普通讲到茶馆,似乎并不觉得怎么希奇,上海,苏州,北京的中山公园,就都有的。然而这些如果与四川的茶馆相比,总不免有小巫
-
瓮间毕卓防偷酒,壁後匡衡不点灯。待凿平江百尺井,要分清暑一壶冰。佐卿恐是归来鹤,次律宁非过去僧。他日莫寻王粲宅,梦中来往本何曾。
-
晋·张华游目四野外, 逍遥独延伫。兰蕙缘清渠, 繁华荫绿渚。佳人不在兹, 取此欲谁
-
《 赠别二首其二 》 .[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 ①尊:同樽,酒杯。②蜡烛有心:这里心和烛芯相谐音。③垂泪:指蜡烛燃烧时滴下的烛泪,
-
【注释】: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李白的诗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翻译:On both sides, green mountains face each other, while a lone sail emerges from beyond the sun.
意思:这句诗表达了李白在江上独舟漂泊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孤独无依的心境。
上一句:相对出的青山如影随形。
-
新时期的彝族文学,总是与吉狄马加的名字紧密连在一起。走近他,记者才知道:运用汉语进行创作的吉狄马加,不仅是中国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
-
【原题】:石希孟寄示赋论甚佳有未尽善处辄为涂改因成小诗寄之
-
应伯爵是《金瓶梅》的“绝活”,读过《金瓶梅》,大概谁都忘不了老应。 老应是个帮闲。他的“我家生活”就是“专一跟着富家子弟帮嫖贴食,在院中顽耍”也乘便做些别的事情,比如当个中人,拉拉皮条之类。这类人物书
-
明·刘基2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3。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