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歌《箍桶匠歌》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曾记当年养我儿,我儿今又养孙儿。我儿饿我凭他饿,莫遣孙儿饿我儿。
这是一首箍桶匠老人对不孝儿子所唱的歌。箍桶匠,是旧社会缺少铁制或铝制的水桶之时,专门以竹、木为料箍制成桶的匠人,地位低下,生活穷困,因而大多数是老境堪悲。
这位箍桶匠便是贫苦之人。到了晚年体力已衰,已不能再营本业赚钱糊口了,只有靠儿子来养活。但儿子却嫌他年老无用,视为累赘,不愿奉养他。老人无可奈何,怀抱自己的孙儿,思前想后,感慨良深。他想道:数十年前我养育自己的儿子的情形记忆犹新,可谓历经辛苦磨难。今日年老,本该由儿子很好供养,以度天年。但今日感到分外寒心,我的儿子又生了儿子之后,对我大不如前,常常使我忍饥挨饿。老人又进一步想道:我儿饿我便由他去饿我吧,我自己可以忍受。但是惟愿我的儿子年老之时却不会遭受到如我今天这样的命运,即将来我的孙子不会因我的儿子年老无用而不去供养他,不会也像我这样忍饥挨饿吧!看来,这位老人的思想风格还是很高的,远胜过自己儿子。受了儿子虐待,仍无何怨言,反而主要担心儿子在多年以后会不会再遭到自己这样的命运。
关于这位老人的品格,可以与清代初年游戏主人笑林广记所载一条笑话望孙出气相比较:“一不肖子常忤其父,父抱孙不离手,爱惜愈甚。人问之曰: ‘令郎不孝,你却钟爱令孙,何也?’ 答曰: ‘不为别的,要抱他大来好替我出气。’”这位老人对不肖之子的态度便不一样,他不是希望孙儿大了要善待自己父亲(老人的儿子),而是从小爱惜孙儿,培养他对爷爷的感情,目的是孙儿长大后对他的不孝的父亲也予虐待,以替爷爷出气。但这位老人的做法未必高明,孙儿大了不一定就会为“报答”爷爷而对爹爹更为不好。
清代乾隆年间著名诗人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收录了这首诗。他首先感慨于“民间自多天籁之音”。天籁,原指自然界的音响,后亦称诗歌不事雕琢,得自然之趣者为天籁。这里,袁枚主要称赞这支歌体现了自然之趣,真切实在,不加修饰。接着随园诗话讲述了这首诗的来历:“有箍桶匠,老矣,其子时时冻馁之。子又生孙,老人爱孙,常抱于怀,人笑其痴。老人遂吟此诗。”关于此诗的“本事”,袁枚评论道:“此诗用意深厚,较之因子不孝,抱孙图报仇者,更进一层。”也即,大约袁枚也读了游戏主人笑林广记所载的那段笑话。他也认为,这首诗体现了深厚的爱意,表现了天伦的纯真之情,应予肯定与发扬;比较那种因儿子不孝而抱孙子以图报仇者,是要强胜许多倍的。袁枚的见解有理。
这首诗艺术上的特点正如袁枚所指出的那样,自然真纯,质朴实在;突出地表现了受贫受欺老人一颗善良的心。
-
乡政府蜷缩在黔地一个偏僻的山旮旯里。场坝就在乡政府门前,每隔六天,山民们要来这里赶一回乡场,做一些交易买卖。 乡政府宿舍是一
-
供奉官郑文,尝官于武昌。江岸裂,出古铜剑,文得之以遗余。冶铸精巧,非锻冶所成者。雨余江清风卷沙,雷公蹑云捕黄蛇。蛇行空中如枉矢,电光煜煜烧蛇尾。或投以块铿有声,雷飞上天蛇入水。水上青山如削铁,神物欲出
-
喧喧动车马,共出古都门。落日催行客,东风吹酒◇。树摇秦甸绿,花入辋川繁。若遇西来旅,时应问故园。
-
(宋)苏轼 郁郁苍梧海上山①,蓬莱方丈有无间②。 旧闻草木皆仙药, 欲弃妻孥守市寰③。 雅志未成空自叹, 故人相对若为颜。 酒醒却忆儿童事, 长恨双凫去莫攀④。 【题解】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
-
【原题】:郢守乔民瞻寄襄阳雪中三绝因追述前过石城杯酒登临之胜为和
-
拱木临周道,荒庐积古苔。鱼因感姜出,鹤为吊陶来。两鬓蓬常乱,双眸血不开。圣朝敦尔类,非独路人哀。
-
固有楼堪倚,能无酒可倾。岭云春沮洳,江月夜晴明。鱼乱书何托,猿哀梦易惊。旧居连上苑,时节正迁莺。
-
作者: 张俊山
-
秋露坠。滴尽楚兰红泪。往事旧欢何限意。思量如梦寐。人貌老于前岁。风月宛然无异。座有嘉宾尊有桂。莫辞终夕醉。
-
国学名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出处和解释
【名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语出清代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每吃一粒饭,都应当想一想粮食来的不容易;每穿一线衣,就要经常想到种棉养蚕、纺线织布的艰难。说明农桑辛苦并提醒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