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之《采葛》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葛、月,祭部。)
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
(萧、秋,幽部。)
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艾、岁,祭部。)
〔译文〕
那个采葛的人儿啊! 仅仅是一天不见面,好像是漫长的三个月啊!
那个采萧的人儿啊! 仅仅是一天不见面,好像是漫长的三季啊!
那个采艾的人儿啊! 仅仅是一天不见面,好像是漫长的三年啊!
〔评介〕
采葛三章,章三句。诗序: “采葛,惧谗也。”与原诗内容不符。 又诗集传:“盖淫奔者托以行也。 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其谓淫奔,学者多不从。 我们仔细玩味这首诗的内容,此诗 当系相思之词。诗中主人公,或说为 男,或说为女,还有的或以为臣思 君,但都无根据。总的来说该诗的题 旨是写怀友人相思之切。诗中有“一 日不见,如三秋兮”之语,当为怀人 之诗,但所怀之人不详。全诗三章重 叠,诗中采葛、采萧、采艾,实指一 人(不见之人)。一日不见,像三月、 像三秋、像三年,语意章章递进,情 感步步发展。葛生于初夏,采于盛 夏,故言三月;萧采于秋,故言三秋; 艾必三年方可治病,故言三岁,其表 示物候感人。第一章写盛夏采葛,怀 友不得相见;第二章写秋季采萧,仍 不得相见;第三章写逾年采艾,还是没有见面。三章意境逐渐深入,离别 越久,思念越切。诗中主人公因与友 人分离所产生的痛苦,折磨他苦熬 时光,觉得过一天如同过三月、三秋、三年,这种相思是多么深切啊!
本诗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民歌 特色。“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为流 传千古的名句。成语“一日三秋”源 于此。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曰: “雅韵欲流,遂成千秋佳语。”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陆游的作品之一,描绘了一个寒冷而狂风暴雨的秋日景象。通过形容风雨呼号,树木摇摆,暗示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家国的关切。这幅画面给人一种压抑和凄凉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孤寂和苦闷。这首诗充满了悲壮的气息,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总的来说,这首诗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带给人一种冷静和思考。
-
外国童话《[英国]K 格雷厄姆·柳树间的风(节选)》鉴赏
-
【原题】:恭睹宸制花落尤艳之句自古诗人未有形容及此者使落花不与草木俱委可见天地大德之心小臣不量芜颣仰赓宸韵
-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 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外储说左上》) 【鉴赏】 楚厉王在位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收集与信息传递相关的古诗词,内容包括3、搜集与信息传递相关的古诗词,,3、搜集与信息传递相关的古诗词,,与信息传递相关的古诗词至少五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苏武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积累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积累的诗句,表示积累的诗句,课外积累的诗句。1.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王充《论衡》的《状留篇》2.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王充《论衡》的《状留篇》3.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
-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眄视指使
名言: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
【原题】:叠蒙林子长和章愈索愈奇未敢遽竖降旗犹能背城借一也
-
在延安时期,有的同志向陈赓同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陈,听说你一生有两怕,在国民党怕廖仲恺,在共产党怕彭德怀,是真的吗?”陈赓平静地点头默认着。站在一旁的贺炳炎同志说:“老陈还有第三怕呢……”陈赓给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