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题冷泉亭》(辛弃疾)原文|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辛弃疾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渐翠谷、群仙东下,珮环声急。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山木润,琅玕湿。秋露下,琼珠滴。向危亭横跨,玉渊沉碧。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
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记云: “冷泉亭在飞来峰下,唐刺史河南元藇建,刺史白居易记,刻石亭上。”今建亭于东南名刹杭州灵隐寺前。词曰“题冷泉亭”,然未着重写亭,而主要是写冷泉与飞来峰,篇末深深致感于“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
起句“直节堂堂”至“珮环声急”,依次写了古木、幽谷、鸣泉;亭傍夹道古木参天,气象萧森、肃穆;迤逦相接着峻深含秀的“翠谷”,怪石崚嶒,千姿百态,宛似“群仙东下”;涧边传来丁冬泉声,金声玉振,有似环珮之音。在这里。作者赋予古木以直节堂堂、冠缨拱立的人臣特性,而在其前著一“看”字,颇有点寓谐于庄的意味。继而作者对“傍湖千丈开青壁”的飞来峰乃是天外飞来说法提出质疑。传说,晋代西来僧人慧理,来此登山,指为“此是天竺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词人认为此山绝非“天峰飞堕地”,而乃是“玉斧”所“削”,也即是大自然所创造。“是当年”,三句举重若轻,词人对“飞来”成说断然加以否定。
换头“山木润”六句,写出了高松浮翠、苍郁秀然景象,继写翠竹梢头,秋露似“琼珠”般点点下滴,高耸的亭子横跨在澄碧的水上。这一切景色苍秀溢目,幽韵动人,词人不禁为之陶然了。他醉舞鸾凤影,击节起鱼龙,倘佯于这醇美静谧的境界中。然而词人并不是一个留连光景、纵情山水的墨客,而是个从戎南来、作他乡游子的人。他目睹眼前“风物”,也就自然联想到沦入敌手的家乡故里的风物。辛稼轩是济南人,那里有著名的“千佛山”(又名“舜耕山”,中多北魏及隋石刻佛像),有诸多如“趵突”、“黑虎”、“漱玉”等名泉,还有“观澜亭”等胜地,均可与灵隐山冷泉亭比美。因之此时置身南方斯山、斯泉、斯亭,不由兴起“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的感慨。国土为敌虏侵占,风物易主,“本吾家,今为客”,词意甚显,而前着一“恨”字,更具见作者肺腑。
全词写景状物如在目前,即景言情,化机在手。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有云: “古人有所寓,发之于诗,非徒吟赏风月以自蔽惑也。”读这首词,我们应注意这一点。
-
归去南江水,磷磷见底清。转逢空阔处,聊洗滞留情。浦树遥如待,江鸥近若迎。津途别有趣,况乃濯吾缨。
-
许氏 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 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 许氏这首咏虞美人七言绝句以虞姬之口吻写出,读来格外动人。“君王意气尽江东”写楚霸王风云意气于江东了结用
-
毛泽东诗词《附 感事呈毛主席 ① ·柳亚子》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八日 开天辟地君真健 ② ,说项依刘我大难 ③ 。 夺席谈经非五鹿 ④ ,无车弹铗怨冯驩 ⑤ 。 头颅早悔平生贱
-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以为五色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当染》。 【赏析】 《吕氏春秋·当染》的主旨,是讲人君的品行思想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文中引墨子的话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以为五色矣。故
-
对着那冷艳的脸,那脸上仿佛敷着一层洁光泛滥的晴雪,我恍惚漫游在雪后的荒山中,遗忘掉枯寂的心情,领悟到凄寥的静趣。这潜静的心,也恰好比喻做积雪的原野,不论受什么情绪和意念的践踏,只一度践踏过去,便留下深
-
一西沟村位于太行深处的凤凰山西侧,传系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移民所建,以方位兼地形命名。西沟村四面环山,东隔凤凰山与东沟村相对,西南
-
寓言《买椟还珠》讲述了一个贪婪的商人被欺骗的故事。他买下一口价值连城的椟木,却发现里面只有一颗珠宝。商人想要讨回公道,但却被识破了他的贪婪心,一个智者告诉他“不要贪得无厌”。这个寓言告诉我们贪婪只会招致自己的失败和愚蠢,应当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
-
有兽维狸兮我梦得之,其身孔明兮而头不知。吉凶何为兮觉坐而思,巫咸上天兮识者其谁。
-
周作人《喝茶》原文 读《雨天的书》,有一个感慨:一些平平常常、琐琐屑屑的事,诸如野菜、鸟声、苦雨、喝茶乃至苍蝇等等,到作者笔下皆可妙笔生花、点铁成金。就以喝茶而言,这是平常人天天少不了的最平常不过的事
-
作者: 梁靖云 【本书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