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闲望》原文|鉴赏|赏析|意境解析
吴融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
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翅暖沙。
阙下新居成别业,江南旧隐是谁家。
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这是吴融求仕长安时期,写于新居的一首七律,题为闲望,诗中所写,看似闲淡,实际却写出了他四处奔走,苦于仕途劳碌的心境。
诗的前四句是望中所见,通过对周遭景物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力图写出一个“闲”字。青山疏雨、临水野花、芳草蛱蝶、暖沙鸳鸯,四组画面融为一体,构成一幅自然丽景。雨只是点点滴滴,不是翻云遮山的倾盆大雨,不是昏昏沉沉的绵绵阴雨。花不是千枝万树满山遍野,而是一枝两枝,临水横斜。景致优美疏淡、色彩明丽而天秾艳之感。这四句诗,遣词用字极为考究,写淡雅的景色,反衬闲谈心理。“三点五点”、“一枝两枝”,纯系口语,然朗然上口,音律复叠之美,如贯珠落盘,天籁自响。写蛱蝶之爱芳草,用“狂飞”出之,言鸳鸯之适意,著“稳睡”二字,其自乐自适的物情宛然在目。通过形态动静的摹写,以万物感春各得其宜,来展现人的闲情,春色如斯,物尚适意,人是万物之灵长,岂不为春景所动。但是,如心中不闲,决写不出如此工细之景。
末四句由写景转入言情。阙下,即宫阙之下,此指帝京长安。别业,相对本宅而言,亦称别墅、别馆。诗人新居处在皇都,又当此眼前赏景,按理说,他应感到欣喜,而他却不无惋惜地写道: “江南旧隐是谁家”?新居固佳,但诗人总有“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的想法。吴融是浙江山阴人,山阴秀美,自来为人激赏,王羲之兰亭集序这样描写山阴景色: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献之说: “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世说新语引)。隐居山阴,既可傲啸山林,与前贤神游,亦可与二三友人流觞曲水,饮酒赋诗,自诗人离乡求仕以来,昔日旧隐之处,如今不知已成谁家园田。颈联二句,由新居闲望想到旧山隐所,语气之中充满抛离故园的懊悔伤感情绪。尾联上句承上由离开旧隐到建立新居的联想而来,虽然只用了“东迁西去”四字,但却写出了诗人多年来仕途奔走的辛苦酸楚,劳碌的结果只是“俱无成”。无数次的碰壁和失望,一事无成的悲哀,使他重新萌发了归隐之情,然而,事情往往不是那么简单,生计、仕途、理想等因素,对于一个沉沦潦倒而素有抱负的下层知识分子来讲,不是那么轻易就能一古脑地抛掉。进既无计,退又不能,望着暮色中纷纷归林的昏鸦,诗人不禁生出一股羡慕之情,鸦尤能晨出暮归,回到故巢,而自己呢? 由此可见,诗题中的“闲”字,是大有意思在的,诗中表现的闲情,是诗人在八方奔走,无计可施的窘况下那种无可奈何之闲,正因为诗人心中不甘表面的闲散,所以他才对往昔那种不问功名生计的隐居闲适,充满眷恋之情。照此看来,在诗中貌似宁静的闲淡下,覆盖着一颗为苦恼纠缠,骚动不安的心。
唐才子传说吴融的诗“靡丽有余,而雅重不足”。且不论吴融众多反映唐末现实的作品中的乱离之感、故国之思和深哀巨恸,就以表现身世之悲、流离之苦一类诗而言,虽写的只是一己之情,一己之哀,然无论是言情,抑或绘景,决无“雅重不足”之嫌,本诗可为一证。吴融写诗,追随温庭筠、李商隐,他能扬湿、李诗风所长,还能保持自己雅丽清疏的风格,辛文房用“靡丽”论吴融诗风,失之远矣。
-
《务从节俭,以厚风俗。》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江南谣日落晚天碧,潮来江水浑。渔灯枫叶下,不觉到柴门。【说明】江村日暮,枫叶之下,微觉模糊,赖一星渔灯而引到柴门。
-
我的心巴金近来,不知道什么缘故,我的这颗心痛得更厉害了。我要向我的母亲说:“妈妈,请你把我这颗心收回去罢,我不要它了。”记得你当初把这
-
祝英台令·晚春① 辛弃疾 宝钗分②,桃叶渡③,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祝 鬓边觑④,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⑤。罗帐灯昏,
-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
-
《先秦散文·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之完(秦策一)》原文鉴赏
-
[唐]郑遨似鹤如云一个身,不忧家国不忧贫。拟将枕上日高睡,卖与世间荣贵人。帆力劈开沧
-
[明]高启青青墙下草,经霜未枯槁。虽是见春迟,还免逢秋早。墙下草经霜后还是“青青”的
-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很多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我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 开篇就赋
-
《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什么意思,出自哪
《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吕氏春秋·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