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歌《式微》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这首诗出自妇人之口。她的丈夫为统治阶级服劳役,到天黑了还不见回来,于是对繁重的劳役产生了怨恨之情。
诗分二章,每章五句,以述其事,抒其情。
诗的大意是说: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来?要不是为统治者做事,为啥能在风露之中熬煎?要不是为统治者养体安身,为啥能在泥水之中受难?
按照人们正常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规律,丈夫出外服役劳动,劳动了一天,天色已晚,该是回家了,可是他却没有回来。也许妇人把饭早已做好在等待着他,也许多次倚门张望期盼他回转,然而却不见踪影,于是发出了 “胡不归”之问。“胡不归”,似乎有点明知故问。她未尝不知道丈夫在外服役,受人驱使,身不由已,不像在家里干活那样,早晚应时,随心所欲。可是她却偏偏要发“胡不归”之问,这一则说明妇人对丈夫的关切,期盼他早点归来,对统治者无止境的劳役产生怨恨;二则给读者留下悬念,引起深思。然而在此尚不曾明说“胡不归”的具体原因,继“胡不归”之问后,才把谜底揭开: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这一方面说明民夫有家不能归是为了给统治者服役,是由于他们骄奢淫逸、穷侈极欲的生活享受才造成的,从而揭示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统治者的物质享受是建筑在民夫血泪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从民夫整天在风餐露宿之中,浸泡在泥水之中服役,又说明服役的艰辛,剥削的残酷,这进而揭示了统治者奴役民夫的冷酷无情,残忍已极。
诗中前后两问,前问尚属表述现象,后问则是揭露本质。如果说前问暗隐着期盼和怨恨的话,那么后问则是公然揭露和控诉。前后两问由泛泛一般,到具体深入,起着紧密相连,而又逐层递进的作用,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在统治阶级无止境的劳役驱使和压榨下,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处境。真乃如泣如诉的血泪文字,发人联想,感人至深。
这首仅三十字的短诗,开篇即以“式微”入诗,而且四次重出,在描绘阴暗自然环境的同时,与“胡不归”紧密连结在一起,既显得自然天成,又暗寓着思妇一言难尽的惆怅和怨恨,以景入情,情景交融。
这是一首杂言叙事诗,每章句式相同,均用二、二、三、四、五言,长短错落,不拘一格,音韵铿锵,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淋漓尽致地叙事抒情。
-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八年级上古诗词新,内容包括八年级上册语文全部古诗,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全要),人教版新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及附录部分共十七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一)课内古诗 【望岳】(杜甫 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芄兰 作者: 张若晞 【本书体例】
-
今年夏天游了一回长安,一个多月之后,胡里胡涂的回来了。知道的朋友便问我:“你以为那边怎样?”我这才栗然地回想长安,记得看见很多的白杨,很大的石榴树,道中喝了不少的黄河水。然而这些又有什么可谈呢?我于是
-
习 ① 坎 ② ,有孚,维心亨 ③ ,行 ④ 有尚 ⑤ 。(《易经·坎》) 注释 ①习,重叠。②坎:卦名,象征水和险难等。③孚:诚信。④行:前进。⑤尚:嘉赏。 译文 坎卦重叠,象征重重险难;只要胸怀诚
-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 道冲》翻译与解读 道冲
-
【名句】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语出唐代李白《梁园吟》诗。像谢安那样,一旦得到机会,实现自己的济世夙愿就不算晚。两句诗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政治期望和自信心。东山高卧:是用东晋谢安的典故:谢安年少成
-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眄视指使
名言: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
【注释】:(万历间,丹阳庞令缉获轻侠少年丁邦相,搜得二诗于箧笥中,爰书指为反诗,以前诗有“他日东南报奇事,也须杯酒拜明霞”之句也。此诗似女子赠别之作。)
-
《海棠·瑞鹧鸪海棠》咏海棠诗鉴赏 尤袤两行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