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注释】
选自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有誉于前:在人前得到赞誉。誉,称扬。
孰若:莫如,不如。
无毁于其后:不被人背后诋毁。毁,诽谤。
有乐于身:身体安乐。
无忧于其心:心里没有忧虑。
【赏析】
韩愈一生热衷仕途,为其政治、文学主张奔走呼号,但又屡遭挫折。因此其文学主张中既有“文以明道”的一面,也有“不平则鸣”的一面。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遇隐士李愿回盘谷归隐,韩愈遂写了送李愿归盘谷序送他,文中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也表现出了愤世嫉俗的“不平”心态。他说: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意思说:与其在人面前得到赞誉,不如背后没有人诋毁你;与其身体感官得到快乐,不如心里没有丝毫忧虑。
韩愈所处的时代,唐王朝政治昏乱,藩镇恣横,他政治上受排斥、受打击,经过一番宦海沉浮后,对社会生活现状和官场进退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因此,他借李愿之口,刻画了三种人:一是“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的“大丈夫”,二是“不遇于时”的高洁隐士,三是无耻之徒。“大丈夫”大权在握,声势显赫,不可一世,但统治阶级内部倾扎,达官显贵胡作非为,往往招致飞来横祸,不得善终。无耻之徒或趋炎附势,奔走于权贵之门,或寡廉鲜耻,人格卑下,在乱世中推波助澜,为虎作伥。唯有僻居山林、秉志守节的隐者,没有炙手可热的权势,也无奢侈之极的淫乐。他们修道洁身,穷居安处,向往自由洒脱的人生和个性自由,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然而,他们达能兼济天下、穷能独善其身,都是才品兼备的有德之人。
作者认为,大丈夫“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而隐逸者“车服不维,刀锯不加”,两相比较,心生感慨,更加憧憬后者,蔑视前者:与其在人面前得到赞誉,不如背后没有人诋毁你;与其淫逸耽乐一时,不如心里没有丝毫忧虑。可以说,这既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愤激之词,也是作者对人生道路和命运前途的冷静思考和抉择。
-
作者: 黄宝生 【作品简介】《摩诃婆罗多》和《罗摩
-
汤显祖《【曲】·牡丹亭·第二十三出·冥判》 【原文】 【北点绛唇】 (净扮判官、丑扮鬼持笔簿上)十地宣差 ① ,一天封拜。阎浮界 ② ,阳世栽埋,又把俺这里门程迈。 自家十地阎罗王殿下一个胡判官是也。
-
国家若不节俭,生灵何以昭苏。|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国家若不节俭,生灵何以昭苏。》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此诗首联:“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七国”喻藩镇割据叛乱,“三边”指边患,“未到忧”即未知忧。指出其不知国家忧患为何物,次句再点醒“十三”袭位,这就有力地显示出童昏无知与身居尊位的尖锐矛盾。如果先说少年袭位,再说不恤国事,
-
李益这首《听晓角》载于《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三。此诗旨在写征人的边愁乡思,但诗中只有一片角声在回荡,一群塞鸿在盘旋,既没有明白表达征人的愁思,甚至始终没有让征人出场。诗篇采用的是镜中取影手法,从角声、塞鸿折射出征人的处境和心情。它不直接写
-
【3223】冰鉴(全鉴)(第2版)(曾国藩著,东篱子解译,中国纺织出版社,22 2万字,2010年1月第1版,38元)△共分七个部分:神骨第一;刚
-
作者: 崔曙庭 《梁书》五十六卷,唐姚思廉撰。姚思廉
-
【注释】:
-
作者官居高位时直言敢谏、与时不合,便中流涌退、回家隐居。朝廷几次征召,他都不出来。但为了关中百姓大旱之苦,他却高龄出仕。他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救济灾民,夜晚向天祈祷,白天出外赈灾,整日辛劳,有时因念百姓疾苦而痛哭不已,四个月后便病倒去世了。
-
国学名句“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出处和解释
【名句】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语出隋代王通《中说·礼乐篇》。以权势作标准交朋友的,权势失去了,交情也便随之断绝;以利益作标准交朋友的,利益穷尽了,交情也随之结束。说明势利之交不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