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鲁迅《长城》全文、注释和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鲁迅《长城》全文、注释和赏析

伟大的长城!

这工程,虽在地图上也还有它的小像;凡是世界上稍有知识的人们,大概都知道的罢。

其实,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现在不过一种古迹了,但一时也不会灭尽,或者还要保存它。

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两种东西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

何时才不给长城添新砖呢?

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

五月十一日。

【析】 长城是炎黄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象征。唯其如此,历代歌咏赞颂长城之辞举不胜举。但长城一文,却着实新奇怪异,发论别具一格,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给读者以极大的思想震撼。

文章选取的题材,是人们“大概都知道的”长城,但我们读长城,却觉得在读一部缩写的中国社会史,从而沉浸于作品深邃的、发人深省的内蕴中,分明感受到两个长城:一个有形的物质的长城,一个无形的精神的长城。有形的长城围住了闭关自守的封建王朝,但“何尝挡得住”外虏的弱肉强食,岂不悲哉哀哉!无形的长城更束缚了民族的进取的思想,泯灭着民族创造的生机,使人们动弹不得,在这种精神长城——锁链的禁锢之下,任人宰割,随人欺压。更为可悲的是,即是在现代社会里,还有一些总是要用“新砖”去修补古老的长城,“古砖”和“新砖”这“两种东西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这是用象征的笔法指斥当时的“国粹派”的倒行逆施。鲁迅是从国家民族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高度,对于以“长城”为象征物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恪守旧俗、不思变革的腐朽部分加以抨击的,因此,文章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对于“长城”所象征的传统保守腐朽的文化的诅咒,也具有极其强烈的震撼力!

文章的思想力量是其艺术力量的基石,臻于完美的艺术手法,能在相当程度帮助思想的表达。文章选择国人熟知而又是民族历史的见证和民族文化的标志作为着笔点,阐发深刻执着的反旧传统、反旧意识的强烈愿望,既表现了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也标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篇幅短小而内蕴丰厚、精深隽永是文章又一明显的特点。这得力于文章所议的事物的具大的历史概括力和高度浓缩的、多重的象征性,作者以此作为观察认识的起点,从一方长城,透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变幻的风云,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层层堆积,即肯定其“伟大”,作为“一种古迹”,“或者还要保存它”;而尤其愤于不断用 “新砖”修补“古砖”造就的长城,质问“何时才不给长城添新砖呢?”自然,这里决非指对物质长城的修补,而是作者借此表达对于“长城”所象征的旧传统以及当时的“国粹派”、复古主义思潮修补旧传统的长城以“将人们包围”的行径的愤慨。这里既有高度概括地对于历史的探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现实的关注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深沉的思考,故文章虽极短小,内容却博大厚重,使人震撼,引人沉思,使人觉悟。文章所体现作者深刻的历史穿透力,巨大的思想涵盖力和对于民族命运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历史责任感,是鲁迅所独具的,决非一些浅薄者所可比拟。

字数:1238 陈慈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451页.
猜你喜欢
  • 自在独行

    【4842】自在独行(贾平凹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2万字,2016年6月第1版,39元)△5章:①孤独地走向未来。生命的睿智:从容是真;②默默看

  • 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 .[唐].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翻译】 鸡鸣紫

  • 《先秦散文·庄子·徐无鬼(节选)》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庄子·徐无鬼(节选)》原文鉴赏 徐

  • 精美古诗词鉴赏(2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精美古诗词鉴赏,内容包括2030首古诗词及赏析,优美古诗词赏析,优美诗词赏析+出处。《送别》 作者:唐代王维 原文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2、翻译 请你下马来

  • 寓言《名读书》意译和解说

    车胤囊萤 ① 读书,孙康映雪 ② 读书。一日,康往拜胤,不遇, 问:“何往?”门者曰: “出外捉萤火虫去了。”已而胤答拜康, 见康闲立庭中, 问: “何不读书?”康曰:“我看今日这天不像个下雪的。”

  • 白居易《从陕至东京》全诗赏析

    从陕至东京,山低路渐平。风光四百里,车马十三程。花共垂鞭看,杯多并辔倾。笙歌与谈笑,随分自将行。

  • 杨瑾华《夺锦标杜鹃花》咏杜鹃花诗赏析

    《杜鹃花·夺锦标杜鹃花》咏杜鹃花诗鉴赏 杨瑾

  • 古代民歌《东山》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赢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

  • 荒诞派戏剧作品分析

    本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资产阶级文学流派。两次大战之后,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人道的理想在世界性大屠杀面前黯然失

  •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赏析》

    正大五年(1228)十月,元好问母亲逝世,按当时礼俗,元好问从河南内乡县令的任上,辞官服丧,家居内乡白鹿原,当时三十九岁。这种闲居生活一直过了一年半,到正大七年(1230)春天,金国北面的蒙古军加紧迸逼。地处南北交通孔道的邓州(今河南邓县),也受到南宋的不断袭扰。为了加强防务,邓州守将移刺瑗聘请他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