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子》全文和鉴赏
·苏轼·
艾子行水,途见一庙,矮小而装饰甚严。前有一小沟。有人行至水,不可涉,顾庙中,而辄取大王像横于沟上,履之而去。复有一人至,见之,再三叹之曰:“神像直有如此亵慢!”乃自扶起,以衣拂饰,捧至坐上,再拜而去。须臾,艾子闻庙中小鬼曰:“大王居此为神,享里人祭祀,反为愚民之辱,何不施祸以谴之?”王曰:“然则祸当行于后来者。”小鬼又曰:“前人以履大王,辱莫甚焉,而不行祸;后来之人敬大王者,反祸之,何也?”王曰:“前人已不信矣,又安祸之!”艾子曰:“真是鬼怕恶人也。”
〔选自艾子杂说〕
●●俗话说:对鬼神“信则有,不信则无”;“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宋人托名为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所著的艾子杂说中的艾子一文,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题目是艾子,艾子并不是这则寓言故事的主人公,而是写艾子途中所见所闻,以及艾子对所见事物的评论。“子”者,古代男子的美称或尊称。“艾子”,是对姓艾的男子的尊称,与古人称孔丘为“孔子”,庄周为“庄子”相同。
这则故事的内容较简单,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环境气氛的烘托,只是将事情叙述清楚就行了。文字质朴,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有条不紊。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写艾子行水所见。“行水”,就是巡视水道。那末,艾子到底见到了什么呢?他外出巡视水道,路上瞧见了一座庙,庙很矮小,但装饰得整齐庄严。在庙的前面,横着一条水沟。这时,有个人不敬鬼神,只图个人方便,无桥,不能徒步涉水而过,就搬出庙中的神像,搭在沟上,踩着过去。不久,又来了一个人,瞧那神像搭在沟上,他责怪前一个人对神像的亵渎、轻慢,不仅将神像扶了起来,用自己的衣服把它上上下下揩抹干净,捧着放到庙里的宝座上;而且恭恭敬敬地磕了头,这才走开。两个人对待神像的态度,截然不同。按照常理,如果大王神像果真能显灵的话,那前一个人应受到惩罚,后一个人应得到好处才是。
第二部分写艾子听到小鬼与大王的对话。小鬼看到大王的神像受到侮辱,愤愤不平,就提出建议:“大王居此为神,享里人祭祀,反为愚民之辱,何不施祸以谴之。”不想,大王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如果要显灵的话,应该把祸事加到后来的人身上。”小鬼对此难以理解,又问:“前人以履大王,辱莫甚焉,而不行祸;后来之人敬大王者,反祸之:何也?”大王则明确地回答说:“先前的那个人已经不信神了,又怎么能给他降灾行祸哩!”大王的答话,可说是这则故事的点睛之笔,也是这则故事的主旨所在。
第三部分,写艾子对见到的这件事的评价。这只有结尾的一句话:“真是鬼怕恶人也。”这里的“恶人”,不是指坏人,而是指厉害的人。
“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俄·陀罗雪维支寓言的寓言序)艾子杂说是古代的一部寓言集。本篇作为寓言来谈,它“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文概)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对于坏人、恶人、反动分子(“鬼神”就是他们的象征),你越敬他,你越怕他,他越欺侮你;如果你根本不把他当一回事,而是轻视他、蔑视他,在精神上占压倒的优势,而在战术上又不掉以轻心,与之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那末,坏人、恶人、反动分子对你就莫可奈何,只得低头认输。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①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②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③ 。(《老子·九》) 【注释】 ①盈:满溢,过度。已:止。锐:使之尖锐,显露锋芒。②咎
-
闲着没事上家西,碰见两个蝈蝈吹牛皮。 大蝈蝈说:我在南山吃了只鸟。 二蝈蝈说: 我在北山吃了只鸡。 大蝈蝈说: 我在东山吃了只狗。 二蝈蝈说: 我在西山吃了只驴。 大蝈蝈说: 我在关外吃了个虎。 二蝈
-
一梅医生在午夜睡梦中被电话惊醒,她挣脱胖子的手抓起电话听筒,睡意蒙眬地喂了一声,半天才说,是你啊,你那边出事儿啦?颜培青在那边沉默
-
《菊花·念奴娇菊》咏菊花诗鉴赏 刘克庄老夫白
-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出处】唐杜甫《 佳人 》。 【意思】用天寒日暮时分,佳人单衣而临风倚竹,表现其形容憔悴和寂寞哀怨的心态。把佳人与挺拔的修竹联系起来,从而赞美了女子的高风亮节。笔调含
-
事前未加教育事后却加以惩罚,这叫做酷虐; 事前不予告诫事后却责罚,这叫做残暴。
-
《封狼居胥》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史记》卷一百一十一《霍去病传》:“军既还,天子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
-
古文观止·隋唐五代文·杜牧·阿房宫赋 六王毕
-
古文观止·苏轼·放鹤亭记① 熙宁十年秋,彭城
-
《把栏杆拍遍》是梁衡的一首诗作,通过描绘栏杆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寻。这首诗通俗易懂,简单朴实,语句通顺,符合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