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名篇之温庭筠词《更漏子》原文、鉴赏和解读
温庭筠词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遍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更漏子为词牌名,由古人用滴漏计更而来。词的上下两片,分别以秋思与离情领起而又彼此交融,描写了一位少妇的秋思之深、离情之苦,写景、写人,从夜至晓,由“思”到“苦”,孤寂凄凉之情绵绵不绝。上片开篇三句从写环境入手: 玉炉飘香,红烛堕泪。把溶化的蜡油说成“蜡泪”,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王国维曾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说的正是这个意思。仿佛蜡烛也通人情,在为主人的孤独而伤心流泪。富丽堂皇的画堂内只有炉香、烛泪,便越发衬托出人物的孤单凄凉的心境。伤心人睹伤心景,犹如雪上加霜,所以说“遍照画堂秋思”,用一“遍”字予以强调,似怪似怨,使女主人公的心态可掬,境界全出。接着,后三句从绘形入手继续写这一心态。“眉翠薄,鬓云残”,这形象好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是从人物的“眉”和“鬓”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孤寂之情萦绕心胸,怎能入睡? 由于辗转反侧,弄得眉翠脱落、鬓发散乱。最后以“夜长衾枕寒”一语点破,著一“寒”字,长夜难挨之情自见,可谓神形兼备。下片所写的内容可用宋妓聂胜琼的“枕前泪共窗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鹧鸪天·别情)二语来概括,但聂词却缺少温词的那种韵味和境界。与上片不同,下片重在写景: 梧桐,夜雨。作家非常细腻地描写了听雨滴梧桐的过程:“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淋涔秋雨洒落在桐叶上,又由桐叶滚落到空阶上,无休无止,直到天明,构成一种凄清、哀怨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突入“不道离情正苦”一句,使景语皆成情语。写阶空即写女主人公的心空,写滴到天明即写女主人公彻夜未眠,原来听雨的就是那位少妇人。因而,这境界烘托了“秋思”,渲染了离情,使这首词的点睛之笔“离情正苦”四字格外动人。秋思、离情不仅使她难以成眠,而且又随天明而被带到新的一天,这正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后代词人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语,其遣词、构境都从此词化出而有出蓝之妙。前人有云:“‘夜雨滴空阶’五字不更少,‘梧桐树’此二十三字不为多。”(古今词统卷五)可谓深解其中三昧了。对这首词,栩庄评曰:“寻常情事,写来凄婉动人。……温词如此凄丽有情致不为设色所累者,寥寥可数也,温韦并称,赖有此耳。”(栩庄漫记)陈廷焯评曰:“遣词凄绝,是飞卿本色。结三语开宋人先声。”(白雨斋词话)都是精当之言。
-
纪念尤·彼·符斯卡娅在烂泥地上,在腐败的干草堆上,在用摇摇欲坠的马棚仓促改造成的流动医疗站内,在被摧毁的保加利亚小村子里,两个多星
-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
交友类名言赏析《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出自哪里,
-
设疑,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是根据句子的语气而分的,与陈 述句、感叹句、祈使句并列的有疑而问的疑问句。设疑,在诗词中注 重作者的表达感受,因而感情更为强烈,并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 奇心。好奇是人们心中永
-
丁力我认识得比较早,距今已有13年,认识他是在2005年,他参加我组建的编剧讲习所。这个讲习所是尤小刚的中北影视公司出资办的,出了一些人
-
上片是叙述梦中的景象和他同朋友方信孺的胸襟抱负;但是,作者对于南宋小朝廷那种求和屈辱的政策之不满,已洋溢在纸墨之上,语气在含蓄之中闪烁着尖刻的讽刺。南宋时,宝钗楼和铜雀台都落入金人手中,刘克庄和方信孺都没有到过。但刘克庄故意举出这两个地
-
【3938】规模(﹝英﹞杰弗里•韦斯特著,张培译,中信出版社,40 9万字,2018年6月第1版,98元)△共10个部分:①大背景;②万物的尺度、规
-
古文观止·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 青霞沈君,由
-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袅袅垂柳风,点点回塘雨。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作品赏析袅袅:一作娉娉。
-
莫羡蓬莱鸾鹤侣,道成羽翼自生身。君看名在丹台者,尽是人间修道人。
-
南朝乐府民歌江陵去扬州, 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 所有二千在。这首歌选自郭茂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