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花诗词之《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全诗原文鉴赏
元好问
(一)
翠叶轻笼豆颗匀,胭脂浓抹蜡痕新。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二)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元好问这两首咏海棠诗,作于隐居故里的晚年,字里行间都流溢着爱花爱子之情。
两首诗皆自绿叶写起,皆着眼于花蕾的描摹与吟咏,但同中有异,各有侧重。第一首诗着力渲染的是未开海棠鲜丽夺目的色彩,所谓“胭脂浓抹蜡痕新”,由此而生发亲切的叮咛,叮咛它把“花梢露”殷勤留著;第二首诗则着力渲染未开海棠那“小蕾深藏”的含蕴,由此而生发真挚的告诫,告诫它要爱惜芳心,莫要轻吐。
海棠花含苞未放时,花蕾呈深红色,如胭脂点点。元好问的第一首诗便抓住了未放海棠的这一特性写开来:“翠叶轻笼豆颗匀,胭脂浓抹蜡痕新。”海棠花蕾象豆粒一般大小均匀,青翠的叶子正轻轻地笼罩着他们。海棠花蕾如浓抹的胭脂一样深红,又如蜡痕一样新鲜、娇嫩。作者把海棠花蕾比作“豆颗”、比作“胭脂”,比作“蜡痕”,充满了爱怜之情。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这是作者对未开海棠带了主观色彩的描述之后所发出的亲切叮咛,让它恳切地留住花梢上的露珠,莫让深红的颜色随着露珠的滴落而滴落。宋代姚立说:海棠“其花五出,初极红,如胭脂点点然;及开,则渐成缬晕;至落则若宿妆淡粉。”这里,作者说给海棠花的话,与其说是让她珍惜深红的花色,莫不如说是让它珍惜欲放未放的美妙时光,珍惜萌动着的生长着的绵绵春意。
元好问的第二首绝句与第一首似连非连,相对独立。该篇用语更精粹,含蕴更深长。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枝间那新发的绿叶重重叠叠,小小的花蕾深藏其中,隐隐可见数点猩红。“深藏”二字将海棠花蕾生动地人化了,在诗意结构上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照应着首句的“新绿一重重”,又引出了后两句主观情愫的抒发:“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芳心”指的是芬芳的花蕊,也暗指人的才华、智慧,这两句诗是对未开海棠的嘱托,也是对同赋海棠的儿辈的教诲,告诫他们莫要轻吐芳心,莫要急功近利,任凭桃李之辈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吧。这时的元好问虽已届晚年,心境渐趋闲适,但对儿辈仍寄予殷切希望。与儿辈同赋海棠,又借咏花教子,慈父之心,严父之情于此可见一斑。
-
樱桃千万枝,照耀如雪天。王孙宴其下,隔水疑神仙。宿露发清香,初阳动暄妍。妖姬满髻插,酒客折枝传。同此赏芳月,几人有华筵。杯行勿遽辞,好醉逸三年。
-
国学名句“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食;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出处和解释
【名句】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食;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 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七。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能在树下乘凉,秋天能摘取果实吃;春天种下蒺藜,夏天不能采摘它的叶子,
-
《杨万里·学箴为清江陈叔声作》原文注释与译文
-
【3534】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5 5万字,2014年12月第1版,2017年12月第9
-
李商隐写了不少咏物诗,不仅体物工切,摹写入微,还能够通过多方面的刻画,传达出物象的内在神韵。这首《微雨》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 此诗咏微雨。微雨是不易察觉的,很难把它真切地表现出来。诗中描写全向虚处落笔,借助于周围的有关事物和人的主观
-
我先本唐相,奕世天衢行。子孙四方志,有家在江城。双松俨可爱,高堂因以名。雅知堂上居,宛得山中情。目有千年色,耳有千年声。六月无炎光,长如玉壶清。于以聚诗书,教子修诚明。于以列钟鼓,邀宾乐升平。绿烟亦何
-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九十九。下面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原总编助理、古籍室主任林东海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诗前四句表现下层人民的饥寒,后四句表现上层社会的糜费;两相对照,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全诗用的是对比手法,不仅前半
-
且喜同年满七旬,莫嫌衰病莫嫌贫。已为海内有名客,又占世间长命人。耳里声闻新将相,眼前失尽故交亲。尊荣富寿难兼得,闲坐思量最要身。
-
道教在民间影响较大的为元始天尊、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一说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合称为“三清”,是道教最高神。但后来玉皇大帝超越出道教的界限,成为民间广泛信仰的至高无上的最尊天神,其影响也超
-
晋侯之入也 ① ,秦穆姬属贾君焉 ② ;且曰:“尽纳群公子。”晋侯烝于贾君 ③ ,又不纳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晋侯许赂中大夫 ④ ,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 ⑤ ,东尽虢略 ⑥ ,南及华山 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