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花诗词之《疏影 西山探梅》全诗原文鉴赏
周介福
春光袅娜,趁昨夜雨晴,翠微重过。料得苔枝,连日东风,未怕禅关深锁。转恰竹外横斜影,担不起、万千繁朵。倩林禽、护惜寒芳,休任蝶残蜂涴。似尔冰肌玉骨,向空山托足,清瘦如我; 我已年来、消解尘缘,颇爱烟霞清课。相逢未敢参禅悦,怕鼻戒、 闻香先破。 听夕阳、槛外钟鱼, 几片冷云敲堕。
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脉,地处北京市西郊,众山连亘,风景秀丽,其中著名者有翠微山、香山等。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词人怀着适宜的心情重上西山探梅,留下了这首咏梅词。
“春光袅娜,趁昨夜雨晴,翠微重过。”词的起首三句,先交代了探梅的时间,一个“重”字,说明是再次寻访。也许,在这以前词人曾不止一次登山探梅,然而冰封雪欺,禅门常扃,花信杳然。昨宵一场春雨随风入夜,润物无声,早上醒来又恰是雨过天晴,春风骀荡,于是词人兴致冲冲重来翠微山上,探视久违的梅花。尚未及相见,一路之上,词人的一颗心早已为梅花所占据了。词人设想着,尽管山中佛寺幽邃,院门深锁,但却挡不住春天的脚步,经过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浸润,梅花定是万朵攒云,千枝堆雪了。然而转念又一想,如此繁盛的花朵,那清瘦的梅枝岂能禁受得起?这倒要叫惜花的词人左右为难了。接着词人再生妙想:请那林中的鸟儿悉心守护这报春的花朵,勿使粉蝶黄蜂这些“花小人”污损了她的芳姿。其实,这也和担心梅枝禁不起繁花一样,不过是多余的忧虑,而这一切又都是出自对梅花的痴情和爱心。以上一路写来,环环紧扣,生动展现了词人对梅花的关切心理。
词的下片由物及人,由赋花转为抒情,表达出词人超尘绝俗的淡泊之志。“清瘦如我”一句,巧妙地把“梅”和“我”连接在一起,明写梅如我之清瘦,暗写我之清瘦如梅,用意深厚,耐人寻味。梅花托足空山,而我这一向也参禅悟道,吟赏烟霞,俗念渐消,“我”和“梅”之间因此便有了相通之处,这大概就是词人所以来到西山探梅的主要原因吧。西山多佛寺,正是远遁尘嚣的清净之域。“我已年来”两句,可以说是词人鄙弃世俗的心态的自我剖白,但这并不等于说词人果真要遁入空门了。此种笔法,切勿看得过死。“相逢未敢参禅悦,怕鼻戒、闻香先破”两句,仍以禅语出之,实是用侧笔赞梅。山中相逢,梅花那仙姿逸韵、扑鼻幽香,足以使人情移魂销,甚至看一看、闻一闻,便会情不由衷地破了佛门清规,欲念顿生。这真是对梅花的绝好赞赏。结尾两句由嗅觉转写听觉,采用了“篇终接浑茫”的笔法。木鱼声声,古钟阵阵,那山,那寺,那花,那人,都笼罩在一片苍茫的暮色之中了,全曲就在这钟鱼声中打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
这首词以探梅为题,没有去直接描述梅花的姿容形貌,而是重在抒情,揭示了探梅时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词的下片措语颇具禅意,更平添了词句的韵味和魅力。
-
【原题】:拟送傅推官吉先予以绍兴己已六月自复徙对吉先后一月到任
-
如意娘 作者: 武则天 【
-
作者: 宋生贵
-
马尔教授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研制成功了一种造福人类的新药:不死药。顾名思义,服用了此药,即使是身患绝症的人也不会死亡。这可是两
-
亲戚不可失欢①【原典】骨肉之失欢,有本于至微,而终至于不可解者;有能先下气②,则彼此酬复③,遂如平时矣。宜深思之。【注释】①亲戚不
-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出处】唐孟浩然《 秋登兰山寄张五 》。 【意思】登上这白云缭绕的万山峰岭,心头升起一种超脱尘俗的喜悦。 【全诗】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
-
这是一首表现当时南方农村贫穷景况的小令。荆溪是江苏南部流经宜兴通往太湖的一条河,“即事”是作者途经荆溪即目所见有感而作。荆溪自古便有种梅花的习俗,作者慕名而来,却连梅花的影子都没看到,用失望的心情写下这首曲子。
-
本文是作者晚年所作。虽仕途已入顺境,但长期的政治斗争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逐渐淡于名利。秋在古代也是肃杀的象征,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终止。作者的心情也因为屡次遭贬而郁闷,但他也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这一立
-
雨折霜乾不耐秋,白花黄叶使人愁。月明小艇湖边宿,便是江南鹦鹉洲。
-
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也。动无非法者,所以禁过而外私也。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是故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诈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