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是诗人由于参与永王李磷起兵事件而遭流放夜郎(今贵州省东部),途经武昌游黄鹤楼时所作。本诗表现了作者游黄鹤楼听到笛声时,那种凄楚、悲凉、孤单、惆怅,同时又有些对统治王朝眷恋和对国家前途担忧的情感。“一为迁客去长沙”,这里突出一个“一”字和“迁客”,是引西汉时直言敢谏、抨击时政而遭权贵的谗言,贬官长沙的贾谊自比,表现了诗人的孤单和对自己不幸遭遇的不满、忧伤以及无辜受害的一种愤懑。“西望长安不见家”,突出了“西望”和“家”,“望”在这里应该理解成“不时地回头望”。意即走几步一回头,走几步一回头;“家”是指诗人生活过的地方长安,更主要的是指最高统治者所在地,表现了诗人虽在政治上受到打击,但他时时刻刻都在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流露出了他对封建统治者以及长安恋恋不舍、难舍难分、想而不得见的依依眷恋和惘怅的情感;同时也有对“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流夜郎赠辛判官)那痛快淋漓生活的心酸自得的回忆。“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突出了“吹”字和“五月”。诗人登楼远眺,长江一泻千里、汹涌澎湃、勇往直前;而自己身遇不幸。这句虽没有写登楼,但我们可以从“黄鹤楼中”的“中”字,体会到诗人凭栏远眺的眼中景和心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时,那种复杂难言的心境,这时忽而听到与“我心有戚戚焉”的笛声,诗人感到解脱,感到理解时,欲哭无泪,欲悲无声的特殊心情。
五月的江城,正值初夏,万物绿叶丛丛,鲜花繁星点点,当然是不会有梅花的,更不会有落梅。但是由于诗人当时的特殊心情和落梅花那种凄婉的笛声,“以我观物物皆有我情”,在诗人眼里便仿佛看到了满天飘落梅花的景象。梅花本是傲雪凛霜的植物,性情高洁、很美,也孤傲,给人一种生机,但不免有些凄凉。这正是诗人最好的写照。梅花可喻诗人本身,也可喻心境,意即冷落的心境和苍凉的景色相吻合,体现出诗人孤傲、凄楚的心境。这首诗的精华在后两句:春色正浓而凄凉犹生,正以见其悲之切、眷之深、情之凄,非人生大动荡者,不能有此情。
这首诗妙就妙在用笛声来渲染愁情。虽叫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但开篇不写笛,而先写人,写人的心境。正是由于诗人有落梅花曲中所表现的那种情感,所以他听来更觉得亲切入耳,正是亲切入耳,才对曲子理解的更透。唐诗直解所云:“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地的。借景抒情,前后情景相溶,天衣无缝,正是这首诗的独特结构。
-
曹刿论战 (庄公十年) 【题解】 无疑,曹刿是本文的主角,鲁庄公只是作为配角出现在文中。和鲁庄公相比,曹刿的谋略处处技高一筹
-
城中与乡间城中多大屋,乡间多树木;城中多繁华,乡间多空气……为什么住在乡间的人,喜欢到城中来?为的是大屋与繁华么?为什么住在城中的
-
本非桃李色,佳节敢先开。席上无言晚,霜前幸未摧。芳心应有待,真赏直须催。愿上金樽寿,何伤蝶不来。
-
古文·陶征士诔并序 颜延之夫璿玉致美(1),不
-
养疾衡檐下,由来浩气真。五行将禁火,十步任寻春。致敬惟桑梓,邀欢即主人。回看后雕色,青翠有松筠。
-
沃丁第十八沃丁第十八 【原文】 沃丁既葬伊尹于亳[591],咎单遂训伊尹事[592],作《沃丁》。(此为序,正文亡佚) 【注释】 [5
-
这首诗展示了楚地的萧瑟秋景和诗人的旅途感伤。首二句交代了他到江、汉一带任职,才首次看到荆山,而感叹于它的广袤、绵远。奉义即慕义,对巴陵王表示敬慕,这是一种谦逊的说法。楚塞,指荆山,因其为古代楚国郢都的北边屏障,故称。这两句开篇记游,点明
-
作者: 艾煊 【原文】: 外婆今年八十五岁,做过前清
-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