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云卿《寒食》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孟云卿是受到杜甫、元结、韦应物等人推重的诗人,韦应物曾以“高文激颓波,四海靡不传”的诗句盛赞过他的才华和名声。然而,这位诗人在天宝年间应举不第后,流寓江南,飘零困顿,饱受了贫苦生活的煎熬。这首七绝是他在漂泊流寓期间的一个寒食节前夕所作。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春秋时介子推曾随晋公子重耳出亡19年,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介子推不谈自己的功劳,没有受到封赏,他与母亲到绵山隐居。后来晋文公派人找他,他不愿出山,晋文公焚山逼他出来,他就抱树而被烧死。后人为了纪念他,每到冬至后105日就禁火寒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孟云卿这首诗以寒食为题,诗中提到介子推故事当然是很自然的。
头两句诗写江南的春景和自己的悲怀。江南的早春二月是美好的,“恻恻轻寒剪剪风,小梅飘雪杏花红”(韩偓寒食夜),春花已经缀满了树木枝头。但是,正如当年王粲在登楼赋中所感叹的,“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漂泊流离在异乡的诗人无心欣赏春景,反而感到悲从中来。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诗人描写“二月江南花满枝”的乐景,正是反衬出自己难以排遣的悲怀。诗人的“悲”从何而来呢?推究起来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为流落他乡、思念故土而悲;二是为佳节良辰、倍思亲人而悲;三是为生活贫寒、缺衣少食而悲。第二句中“寒食”二字妙语双关,既点出节令,又暗含贫寒、断炊之意,与第三句中的“无烟火”勾连。
后两句从内容上说,是从语含双关的“寒食”一转而明写贫居断炊;从情绪上说,则是从上两句的悲叹一转而变为幽默的自嘲。诗人不再继续在“悲”字上大做文章,而是以诙谐幽默的口吻来自嘲自讽:人们在寒食这一天不举烟火,这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形成的古老习俗,他们一年一度地断火、吃现成食品,自然感到新鲜有趣;而我这个寒士对“寒食”生涯早已习以为常,反正我平日经常断炊,明天寒食节倒也不必费心张罗了,不过我的不举烟火可并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古代的贤人啊。诗人不是在凄凄惨惨地向人诉苦,而是涉笔成趣,轻描淡写地自我揶揄。这种故作旷达之语,实际上是含泪的苦笑,从平淡中透露出辛酸,在幽默中弥漫着悲凉。
在众多的描写寒食的诗作中,这首诗构思不袭故常,别具一格。一、二句抒写悲怀而以乐景作为反衬,三、四句转为自嘲却使悲怀更加突显,诗中语脉深曲,耐人寻味,使读者对寒士的辛酸悲凉产生无限同情。晚唐诗人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可能是摹仿此诗而作,有“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之句,因词句过于刻露率直而减少了感人的力量;况且他是向郡守献诗,情辞急切地哀告求援,当然更不会具有孟云卿诗中那种自我揶揄的幽默感了。
-
羡君华发起琳宫,右辅初还鼓角雄。千里农桑歌子产,一时冠盖慕萧嵩。那知聚散舂粮外,便有悲欢过隙中。京兆同僚几人在,犹思对案笔生风。(予为开封幕,与子难同厅。)
-
鲍照 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 (1) ,加秋潦浩汗 (2) ,山溪猥至 (3) ,渡泝无边 (4) ,险径游历。栈石星饭 (5) ,结荷水宿 (6) 。旅客贫辛,波路壮阔 (7) ,始以今日食时 (8)
-
拔蒲 【原诗】:朝发桂兰渚(1),昼息桑榆下
-
晴峦萧寺图 北宋· (传) 李成作 绢本浅设色 纵一一一.八厘米 横五六厘米 藏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 《晴峦萧寺图》(又称《层峦萧寺图》)采取平易朴实的“全貌式”布局,平远和高远自然结合,层峦叠
-
十年前, 母亲不告而别,我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了。在回忆中沿着时光深处漫溯,我期望母亲穿过浩瀚的天宇魂兮归来,与我再续那段永
-
主之所用也七术 ① ,所察也六微 ② 。七术: 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注释〕 ① 七术: 指君主控制
-
和大怨,必有余怨。以德报怨,安可以为善 ① ? (《老子·七十九》) 【注释】 ①和:调和。以德报怨:原文为“报怨以德”。孔子在《论语》中说,应该“以德报德,以直(正直)报怨”。 【译文】 调和了深仇
-
余昔为钱塘倅,往来无锡未尝不至惠山。即去五年,复为湖州,与高邮秦太虚、杭僧参寥同至,览唐处士王武陵、窦群、朱宿所赋诗,爱其语清简,萧然有出尘之姿,追用其韵,各赋三首。梦里五年过,觉来双鬓苍。还将尘土足
-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师道类名言赏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故人云雨散,满目山川多。行车无停轨,流景同迅波。前欢渐成昔,感叹益劳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