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江苏瘦西湖的诗词大全
瘦西湖,在江苏省扬州市西郊,六朝以来,即为风景胜地。原名炮山河,一名保障河。清乾隆年间又曾称为长春湖。后来由于钱塘汪沆的一首诗,改名为瘦西湖,初不甚流行,清末才广为传用。瘦西湖是扬州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历代官绅豪富看中这里景色秀丽,纷纷沿河造园,因水成景,1000多年来,形成一个风格独特的扬州园林区。现园内有虹桥、白塔、五亭桥、小金山、钓鱼台等名胜,湖边遍种柳树,园内还种有“聚八仙”,即一般所称的“琼花”。湖长10余里,犹如一幅山水画卷,既有天然景色,又有扬州独特风格的园林,名扬海内外。
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
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
[词名]浣溪沙·红桥怀古
[作者]王士祯
[注释]●红桥:在扬州城西北2里,横跨瘦西湖上,建于明崇祯年间,原为木板桥,漆以朱漆。朱栏数丈,衬着瘦西湖的清波,远远望去,红桥宛似蓝天一抹彩虹,故又名虹桥。后改为石桥。红桥周围都是荷塘,是瘦西湖风景最美好的地区之一。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记载:“荷香柳色,曲槛雕楹,鳞次环绕,绵亘十余里。春夏之交,繁弦急管,金勒画船,掩映出没于其间……”●绿扬城郭:指扬州城。●雷塘: 隋炀帝墓所在地。●香魂句:香魂,指死去的隋宫女。零落,这里指死亡。城西北吴公台下有“玉钩斜”,是隋朝时葬宫人处,今已湮没。●迷楼句:说隋炀帝的迷楼,现在只剩下淡烟荒草。
瘦西湖
小金山梅花欲残,香雪犹浮动山水间。烟痕乍禁,禊事初修,尚薄寒时节。双桨掠波,已喜得、桥外水光先活。香南雪北,剩一片、冷云明灭。想妙高台最高寒,未有玉人横笛。
[词名]瑶华慢(选上阕)
[作者]郭麟,字祥伯,号频迦,清代江苏人,乾隆诸生,曾客游各地,远达西北边境。
[注释]●小金山:原名长春岭,是瘦西湖湖心岛屿上的一组园林建筑群。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为南巡的乾隆帝能直接乘船去平山堂,便在瘦西湖边开莲花埂新河,挖出的泥堆积成岛,即今之小金山。登上小金山 “风亭”远眺,可览扬州全城。山上遍种梅、松、柏、柳、花、竹,春时梅花盛开,如香雪海。●烟痕二句: 烟痕乍禁,指刚过了寒食节。寒食节这天禁火寒食,是我国民间风俗。禊,修禊,古代风俗,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两句点明来游的时间。●双桨三句: 活,苏醒过来。三句是说两支桨轻轻划着湖水,它已开始充满了生气和春意了。●香南雪北三句:香南雪北,佛教用语,是指无热、无烦恼的“阿耨池”。这里指小金山梅花深处,清幽、洁净、凉爽。冷云,喻指梅花。宋林景曦渔舍观梅诗有“冷云漠漠护篱阴”句。明灭,指有的正开,有的已谢。●妙高台:江苏镇江金山寺最高峰名妙高,山顶有妙高台。这里借指小金山山顶的风亭。●未有玉人横笛:玉人,美女。横笛,吹笛。笛有落梅花曲。这里写梅花将残,没有美女再吹 落梅花曲。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
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诗名]长春湖
[作者]汪沅,清乾隆年间钱塘(今杭州市) 人,他从杭州来到扬州,见扬州繁华,长春湖秀丽,遂与杭州西湖作了比较,而作此诗,此诗一出,“瘦西湖”逐渐得名。
[注释]●长春湖:瘦西湖在清乾隆年间的原名。因湖绕新筑成的长春岭而北,故称。然汪沅此诗一出,加以此湖与杭州西湖一比,确另有一种清瘦秀丽的特色,清以后即改称“瘦西湖”。●芜:小草。●雁齿: 古时楼阁屋檐上的装饰,如雁行排列成齿状,此处喻指楼阁。●虹桥: 横跨瘦西湖的大桥,象一道彩虹从湖的东岸飞跨西岸,因称大虹桥。●俨: 俨然像的意思。●销金一锅子:销熔金子的锅子。古人称杭州西湖是销金锅儿。武林旧事:南宋达官显贵在西湖“日糜金钱,……故杭谚有销金锅儿之号”。宋天西湖诗有: “故都日日望回銮,锦绣湖山醉里看,恋着销金锅子暖,龙沙忘了两宫寒。”汪沅在此句中认为扬州长春湖与杭州西湖一样,也是一个销金锅子。●故应句: 诗人意思是说既然都是销金锅子,而长春湖秀丽清瘦,就应换个瘦西湖的名称。
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词名]扬州好·五亭桥
[作者]黄惺庵,清代江苏仪征人,客居扬州。
[注释]●五亭桥:旧名莲花桥,清巡盐御史高恒建于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桥在莲性寺(即法海寺)旁,高跨瘦西湖上。桥上有五亭,亭上有宝顶,四角上翘,如展开的四翼,壮丽大方,亭上黄色琉璃瓦,石栏朱栋,金碧交辉,成为扬州市的标志。●面面句:五亭桥的结构独特,桥的正面、侧面卷洞纵横,有15个之多,月满时,每洞各衔一月,故称“面面涵月影”,蔚为奇观。●头头句:这些卷洞,游船都可以穿越。云桡,指当时湖上的游船。●夜听句: 玉人,指歌妓。最后三句形象地写出了月明之夜,游人荡舟五亭桥下,在箫声中欣赏月影波光的清趣。
面面垂杨面面风,画桥西北画楼东。
夕阳只在阑杆外,一半芙蓉水上红。
[诗名]红桥秋泛(二首选一)
[作者]陈文述,原名文杰,号云伯,清代浙江钱塘人,嘉庆举人,工诗。
[注释]●画桥句:画桥,指红桥。画楼,指当时桥西的亭台楼阁。●芙蓉: 荷花的别名。
广陵秋老瘦西湖,湖上秋光胜画图。
人在画中行不尽,秋来湖上览无余。
新天风物都堪爱,旧雨生涯总可娱。
晚景婆娑无限好,钓鱼台上共观鱼。
[诗名]秋游瘦西湖
[作者]王退斋,现代诗人。
[注释]●钓鱼台:又名吹台,相传乾隆游此湖时,曾在此钓鱼。从钓鱼台两个圆拱门后远眺,五亭桥和白塔正分别落入两圆门中,构成奇巧空灵的画面,表现了我国园林建筑中“借景”的巧妙手法。这里是观赏湖景及照相的最佳处。
五亭桥上风光好,瘦西湖畔东风柔。
难得此湖瘦而秀,半堤桃花半堤柳。
文章太守欧阳修,击鼓传花饶风流。
有名画家称八怪,甘冒狂名不入流。
[诗名]歌吹古扬州
[作者]刘立人,近代人。
[注释]●击鼓传花:宋文学家欧阳修在扬州当太守时,筑平山堂,常与文人在此饮酒,赋诗,并作击鼓传花之戏。●八怪: 指清代活跃在画坛上的郑板桥等8位画家,他们品格高尚,性格孤傲,不同流俗,为世人敬仰,并称为“扬州八怪”。●不入流: 即不同流俗之意。
腰肢瘦损偏宜舞,回也无风,
旋也从容,雏燕低昂弱柳中。
浅饰更觉湖光好,树又烟笼,
水又迷濛,斜照轻抹一片红。
[诗名]初识瘦西湖
[作者]龚绍忍,现代作家。
[注释]●腰肢瘦损:形容瘦西湖的清瘦风姿。
真是锦扬州,苍翠玲珑透,多少雕楼化作尘,只有山河寿。
何处最堪怜,十里青波皱,比那西湖更俏丽,俊在妖娆瘦。
[词名]卜算子·瘦西湖
[作者]叶楠,当代剧作家。
[注释]●多少二句:是说古代帝王官僚们修的华丽宫殿楼阁早已化为灰尘,但美丽的山河依然长存人间。
漫说西湖天下瘦,环肥燕瘦各知名。
怜她玉立亭亭柳,送客迎宾总是情。
[诗名]游瘦西湖有感
[作者]林散之,现代书法家。
[注释]●环肥燕瘦,古代美人杨贵妃(玉环)体态丰满,而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则身轻如燕,一胖一瘦各有风姿,都很出名,以此跟杭州西湖与扬州瘦西湖作比,认为两湖也各有风韵。
二十四桥月如钩,黄花开遍瘦西湖。
西子范蠡今若在,不到杭州到扬州。
[诗名]扬州瘦西湖
[作者]李孔昕,旅美华侨,系清代李鸿章的裔孙。
歌吹已换昔时箫,明月难寻廿四桥。
白塔犹存疑北海,绿扬依旧拂西郊。
瘦长碧水天然秀,小巧金山别样娇。
我忆扬州夸特色,五亭风景古城标。
[诗名]忆扬州
[作者]李进,现代诗人。
[注释]●白塔:即瘦西湖莲性寺塔,建于康熙年间,在乾隆年间又重修,为仿北京万岁山白塔的塔式修成。●小巧金山: 指瘦西湖内的“小金山”,屹立于湖心,四周为庭院。●古城标:说五亭桥是扬州的标志。
一水瘦裁曲岸路,五亭桥影月衔出。
关情白塔携杨柳,赠与春风十万株。
[诗名]瘦西湖
[作者]王树远
-
国学名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出处和解释
【名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语出唐代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朝廷赏赐群臣的丝织品,都是贫苦妇女所织。是地方官鞭打她们的丈夫,到处搜刮,然后进献给了朝廷。四句诗无情
-
站在高楼的阳台上,客厅的茶色玻璃里隐隐现出了我的一张脸。我的形象并不动人,甚至与娄阿鼠相当接近,我也因此常常深感对不起观众,但是我
-
普珥节在每年亚达月(犹太历十二月)的第十四、十五天,是纪念波斯统治时期希伯来人以斯帖、末底改战胜波斯宰相哈曼的日子。普珥节前一天,以色列人都要禁食。到了夜晚,家家燃起灯火,所有的人都去会堂参加集会。十
-
《红楼梦鉴赏辞典 故事情节鉴赏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 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
-
作者: 刘文田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桂林山水风光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桂林山水的诗句,关于桂林山水的古诗,描写桂林山水诗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不愿做神仙 愿做桂林人---陈毅 我到过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100多
-
指使用历史工具书查检有关历史事件资料的方法。迅速而准确地查找各种所需历史事件资料,是历史教学和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检索历史事件资料的具体方法是:①历史事件资料的一般查找。这类历史资料依靠专业工
-
御热蕉衣健,扶羸竹杖轻。诵经凭槛立,散药绕廊行。暝槿无风落,秋虫欲雨鸣。身闲当将息,病亦有心情。
-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帘遮”,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那本书好,内容包括买什么古诗词之类的本书好,学习做古诗词文读什么书好,学习古诗什么书比较好。[三] [百] [千] [幼学] [增广] [对韵] 以及[唐诗三百首], 及壮而读[古文观止],[史记]之类。 今日写,明日弃者多矣,